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诗·小雅·鹤鸣》【原文】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②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择(tuó):落下的树叶。⑤它:别的,其他。(6)错:磨玉的石块。(7)彀:楮树。
今天,我的一位合作伙伴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可以说是良言美玉,让我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更直接亲切的了解。尽管你可能了解自己,有了对方的提醒会更坚定你的判断和改善的决心。
为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
这就是品牌战略中的角度理论。由于角度不同,距离不一样,就会有更清晰的看法,更准确的判断。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在其中,而失去了更准确的判断力。我想,这可能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吧。所以,凡事若能换一种角度思考观察,跳出原先设定的或者固有的圈圈,将会收获另一种视觉或结论。
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常常用更远的镜头更不寻常的角度聚焦企业,因而对企业问题往往会有更清晰的把握。因为不在企业中就不会顾及更多的人情关系,故而可以严格的按照科学的规律对企业进行毫不留情甚至异常残酷的训练。医生往往不能对自己的至亲人做很危险的手术,我想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