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学的核心是慈悲,也就是菩提心,亦即愿众生从所有苦难中解放,得到证悟。菩提心被描述为如意宝,因为所有的快乐都来自证悟这种慈悲的表现,而且若没有菩提心,密宗加持就没有意义。证悟的根本核心就是利益众生关爱众生。
密宗修行者在修持的一开始,都会先祈请自己的修持能用来让有情众生得到解脱。西藏医学的医师也会做这样的祈祷,奉献出自己医治人的志业,让他们疗愈所触及的人能得到证悟。
什么是慈悲?
慈悲或菩提心有时也被描述为证悟的爱,在佛教中可分为两种:绝对与相对。绝对菩提心是了悟自己的佛性;这种由静坐修持所带来的无我状态,会导向对空性的了解。相对菩提心是发愿要为众生的解脱而得到证悟。在修持藏传佛教的修行中,这是共有的态度。
慈悲的医师
西藏人常说,如果两个医师开药,一个带着菩提心,另一个没有,那么带着菩提心所开的药会更有效,即使其品质不如另外一个医师所开的药。菩提心是西藏医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患者最常用来描述西藏医师的话。人们相信菩提心的本质就像炼金术,会让普通的行为产生转变。当菩提心自然升起,就能让医师本能的知道需要用什么来缓解患者的痛苦。菩提心会让医师能够用明辨的觉知来进行诊断,而且能增加以医师所开的药的疗效。当医师用自己的身体与生命来奉行菩提心,随之而来不可思议的健康与认知甚至会创造医疗的奇迹。《四部医典》的<释论>最后的教导是说,带着慈悲行医的西藏医师绝对会成佛。的确,西藏医师也被称为「药王」,因为甚至连国王都必须听从他们关于健康的指示。
化为行动
我们可以在心里发起菩提心,但更重要的是确实体验这种感觉,并加以表达。了解菩提心这个概念,和用生活实践菩提心是不同的。为了要将菩提心化为行动,且在加持中达到成果,人必须以六波罗密(six paramitas)当作指引。六波罗密分别为: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包括提供衣食与住所、规律且按照目标来生活、担忧困难而不发怒、坚持学习佛法、修持静坐、更加的了解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如此一来,菩提心就会更加坚定,像传说中的须弥山一样如如不动,毫不动摇。功德便会随之来到。哪怕只是一瞬间的菩提心,所积聚的功德就会广如虚空,净化数世的业力。
十九世纪的上师库努仁波切(Khunu Rinpoche)著作《天高海深:菩提心礼赞》(Vast as Heaven ,Deep as the Sea: Verses in Praise of Bodhicitta)中描绘了菩提心的本质:
菩提心是心的月亮
菩提心是心的太阳
菩提心是心的珠宝
菩提心是心的甘露
施受法:自他交换
我们能学到最伟大的治疗方法就是施受法(Tonglen)的修持。西藏流传许多故事,关于某个病重且将死的人,决定要收拾一切,开始这种修持。结果就是,他们治好了自己所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且毫无疑问为自己修持的对象带来益处。
从事这种修持的密宗修行者会发展出很强的慈悲心,如果附近有狗被打,他们会因痛而大叫,并且自己的皮肤上会出现淤青。他们所发展出的爱就是如此深刻。这种修持很简单,对我们、对周遭的人,甚至对全世界都会有正面影响。施受法会让你彻底打开,成为宇宙治疗的工具,解开对自我的执着,开启自由之门,引领我们脱离轮回。
修持施受法
修持施受法时,先想象出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像是电视新闻所播放的悲惨状况,要能引发你的同情心,让你自发的想要减轻他人的苦难。传统上,人们会想象自己是个没有手臂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落入水中,在浮载沉。你的感觉要这么强烈。这不是靠大脑来运作的练习;一定要是心中的感觉,反复思维这样的场景而自然产生菩提心。
现在观想生命中对你最好的人。想象这个人所有的痛苦随着吐气离开身体,形成一道黑灯。将这道痛苦的黑灯吸入你的胸口,吸到你感觉到菩提心的地方,让这种痛苦转变成爱与仁慈。想象它成为一道白光随着你的吐气离开,并且随着对方的吸气进入他的身体。随着他的吸气,你要见证到他感觉好多了,感觉他的焦虑消失,因此宁静平安。对你自己重复做这个修法,接着为其他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