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童年 无书读时读字典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他家屋子后面有一条河,右边有一个大院子。
童年时的莫言很调皮,两岁时曾经摔进茅坑。那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厕所,看到厕所的角落上钉了根柱子,就用双手抓住柱子,结果仰面朝天跌进了茅坑,喝了很多脏水。后来他被大哥捞起,扛到后面的河里,用一块肥皂洗了洗,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起肥皂的香味。
5岁时,莫言被父母送到村小学,他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那时的人们处于饥饿状态,莫言看到学校里有一车煤块,一个胆大的小孩试着咬了一口,莫言也跟着吃了起来……
小学一年级时,莫言脚上生了个毒疮,不能上学,独自一人在家里,推开家里的后窗向外面看,看见河水像马一样涌过来,洪水泛滥在童年的莫言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将这种记忆写在《秋水》里。小学三年级时,莫言开始大量阅读,他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辍学,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他的青春 参军后发表处女作
莫言小学毕业后只能回家务农,他常常一个人赶着牛羊去远处放牧,时常仰看蓝天白云,对着天空喃喃自语,和牛羊交谈。
18岁的时候,莫言报名参加挖掘胶莱运河。劳动之余,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但他仅创作了一章就停笔了。同年,莫言到棉纺厂当上了临时工,任司磅员。后来,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
直到1976年,21岁的莫言才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他终于参军成功来到渤海边。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莫言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莫言的写作影响力越来越大。
他的中年 “红高粱”被拍成电影
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同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作品在影视圈也很有影响,小说《红高粱家族》被拍成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凭借此片在国际影坛站稳脚跟。对于当年的合作,莫言曾回忆说,“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你要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
“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莫言说,“1987年,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
莫言说,“快开拍的时候,我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到我家里去。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10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的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姜文、巩俐、顾长卫等。”
他的幸运 电影一下“捧红”小说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莫言感觉,巩俐离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这个电影拍出来后,我看样片,确实感到一种震撼,它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莫言表示,“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他的无奈 出书宣传“傍”郭敬明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曾这样向媒体解释,“这毫无疑问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也确实有很多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都并没有获得这个奖项。获奖作家里面,有的人的作品也并不是我们都很钦佩的。为什么我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因为一谈马上就会有人来攻击。”
莫言还表示,“每年到那个时候,媒体都要拿着这个话题做一些文章,实际上跟作家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也有一些批评家在讽刺挖苦中国作家有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这个讽刺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忘掉了,是他们没有忘掉。”
尽管在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前,莫言已经获奖无数,但令人唏嘘的是,2009年莫言新书《蛙》出版宣传的时候,却需要请郭敬明来做宣传。
有网友回忆,3年前在静安某咖啡馆参加莫言新书《蛙》的发布会。那天,主办方担心莫言新书的新闻点不够,居然还请了郭敬明去捧场,让小四当面吹捧莫言,让记者们有东西可写。现在,出版社再也不用担心莫言的新书会没人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