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行的,这是一句名言。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争的共识。
难教,还要设法教好,这是学校和教师的光环中“环”的应有之意。难管,还要设法管好,一个孩子每一段、每一步的走向,影响自己人生的未来,代表家庭的荣辱,透视社会的文明构成,关系民族的兴衰。
教育就是要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而教育的手段必须为教育效果服务,有利于创设良好成长环境的措施都是好办法。
素质教育提出来之后,教育的内涵挖出来,教育的名词多出来了,赏识教育、人文教育、人本教育、人性教育、生本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等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育该怎么办,教师该怎么做,疾风暴雨似的教育理念旋风,把老师的大脑冲洗了一大遍。确实,教师理念变了,耐心、爱心多了。但问题学生、刺头学生怎么办?校园带手机作弊、浏览不健康信息的多了,用冒险的方法上夜网的有了,用成人非理智的方法简单解决问题的也有了,偷吸烟出现了,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也要大方起来,给家长很费劲地解释的情况也多了。这些全社会的普遍问题,都是怎么办的?动不动就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不知道怎么办。学生来自哪里,谁给予的导向,谁提供了恶习的土壤,无需追问,也没权质问,关键是如何改变现状。靠老师的包容?那需要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改变,那是对教育本质的根本颠覆,不可能。到底是谁让教师付出了爱心却又有难受的无奈?
百般谈心、耐心磨练,也看到政教主任、级部主任、班主任无奈的难受。本该把教育的精力阳光普照地洒向几十个学生,偏偏几个学生把班主任吸引得身心俱疲,把学校相关的管理力量长期牵制。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是实质上的教育不平等。
现在的孩子和家长都有对教育的认识,也都有对违纪结果的明晰,为何还是明知而为之?底线不硬,舆论不利。教育要有底线,要坚守底线,底线要硬。
看看名家的说法:
赵志疆( 2008年10月29日《广州日报》 “没有惩戒的教育谈不上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由此不仅意味着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适应集体领域的社会规范,懂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为了确保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有效,现实社会中充满了惩罚,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能学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他们又该如何去适应今后必然面对的充满惩罚的社会?许多“社会不适症”的发生,不正是肇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衔接出现问题吗?
陶继新 刘隆华(2010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惩戒在当今一直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热点话题,实施教育惩戒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没有惩戒权的我国教师对教育学生有极大的困难,造成了学校教育常常苍白无力、教育管理常常力不从心。
郑立平(《校长参考》2010年第8期“教育惩戒的探索与尝试”):惩戒犯错学生,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李镇西(《班主任之友》2011年第1期“爱,不是教育的一切”):什么是惩罚?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爱,不是教育的一切。
熊丙奇(2011年2月12日《教育时报》“美国学生不敬教师被罚款的教改启示”):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中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使用了不敬语言,学生被带至校长办公室,校方向她开具了340美元的罚单。学生不服,辩称自己无罪,后告上法庭,法院裁定其需缴纳罚金。最后,这名学生共承担合计637美元的罚款,为此,她现在在餐馆打工挣钱“还债”。
邵淑红(《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9期“美国一所高中的惩罚教育”):我国在惩罚学生时,一般伴随说服教育,而且我国教师在惩罚学生时,经常罚态度,承认错误、态度好就可以轻罚或者免罚,但美国几乎没有类似的做法。美国人认为,在惩罚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惩罚,学生只要知道因为什么就够了,至于这是否合理和学生以后应该怎样做,那完全是他自己的事,道理主要靠自悟,行动主要靠自导和自主。惩罚时严格照章办事,违规就罚,很少姑息。这是美国健全的法制在教育中的缩影,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制度和法律的严肃性,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养成要遵从游戏规则的观念。
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接受惩戒也是学生面对未来的能力。社会上没人指责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同样,教育也需要足够的惩戒权利,也需要一把戒尺作为支撑,学校要昂起头,教师要挺起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