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俗易懂:
学习《易经》,大多数人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字难辩”、“意难解”。比如“夬”、“姤”这两个字,又是《易经》两个卦的卦名,许多人不仅字认不得,意也解不得。又如《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这些看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的字,真正理解其意义来又非常困难。再者,象“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这样的句子,初学的人很难解释其意思。为了帮助初学者解除不断查字典的麻烦,对《易经》中难认的生字,本书都用汉语拼音进行了标注;对难懂的辞或字,都增加了注解;对相互通用的字都增加了说明;每一句卦辞,每一句爻辞,每一句象辞,都详细讲清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使初学者能够一看就懂。为了便于大家对象辞的理解,本书还摘录了《论语》里面与之有关的论述,把学《易经》和学《论语》结合起来,更增进了对《易经》的理解。
《易经》是讲形象的,讲形象的方法就是描述,甚至连抽象的哲理都是通过描述而显现出来的。受此影响,在对卦辞、象辞、彖辞这些难懂的词汇解释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形象性表述的语言,以提高读者对阅读《易经》的兴趣。
比如对“莅”、“临”、“观”三个字的理解,在《临》卦、《观》卦和《明夷》卦中通过形象的表述,即“莅”是一种平行的空间察看或兼有由上向下巡视察看,“临”是由上往下俯视看,“观”是由下往上仰视看的行为,就把这三个字的不同用法解释清楚了,从而掌握了什么时候用“光临”,什么时候用“莅临”,什么时候用“观光”。
《复》卦讲“七日来复”,是说七天为一个循环周期。我们现在为什么七天一个星期?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众,为什么七天一个礼拜?这实际上和《易经》的“七日来复”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易经》比《圣经》早几百年,可以说,七天一个礼拜或七天一个星期,即七天一个轮回都是“承”在“七日来复”上,“承”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上。把“七日来复”和七天一个星期、七天一个礼拜联系起来,更容易增进对“七日来复”的理解。
七日、七个月或七年一个循环周期,不仅表现在自然和社会现象方面,而且人本身也是如此。我国医学早就研究出人生七日或七年一个周期。一个人不吃不喝,一般来说,七天就会死亡。儿童七周岁开始上小学,十四周岁从儿童进入到少年。女性七个七年,即七七四十九岁开始绝经,不能生育了。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规定育龄妇女超过四十九周岁就可以免以孕检,这和传统生理是相一致的。有一句话俗话,“四十三,花眼关”,也就是说,人一过六七四十二岁,就要开始眼花了。
《晋》卦讲“昼日三接”,《困》卦、《丰》卦上六爻讲“三岁不觌(di)”,《既济》卦九三爻讲“三年克之”,《未济》卦九四爻讲“三年有赏于大国”。在解释“三”的含义时,通过讲清楚在《易经》中,三不仅仅是指“三”,而是代表多,从而把一些相关的知识也介绍给大家。比如,有一个词叫“世交”,许多人只知道这个词,不知道交往多少年算是“世交”?其实,两家交往三年以上就已经成为“世交”。《论语》中有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三”,也是代表多,“三军”包括了一个国家所有的军队。毛泽东有一句诗词:“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也是指当时爬雪山、过草地的所有红军。《易经》“三”代表多的意思,和后来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相一致的。在佛教中,“三”也是代表多,烧三柱香、撞三下钟,都是体现三为多、为大的思想。在八卦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三爻组成,三也是代表变、代表多的意思。
《大畜》卦的第五爻,卦辞是“豮豕之牙,吉”。乍一看来,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际上用通俗的话语形容,道理既浅显,又深奥。在古代,人们逮着野猪之后,就把它放在圈里养起来,但这种野猪野性很大,尤其是雄性野猪,长着大獠牙,往往把圈子弄坏,怎么办?不动脑筋的人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是把野猪的獠牙拔掉。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拔掉獠牙的野猪由于受雄性激素的刺激,仍然是很凶狠的,并且过一个时期,野猪的獠牙会重新长出来。解决根本问题是要去其“势”,即把雄猪进行阉割,使其变得温顺,雄性激素不再产生了,獠牙慢慢也就自动脱落、退化了。这就是既浅显又深奥,即从深层次上找原因,抓住关键问题或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去“势”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是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睽》卦象辞主要讲“同而异”,即求大同,存小异。在阐释这个观点时,和邓小平同志处理香港、澳门问题,实现“一国两制”的重大决策联系起来,更增进了人们对“一国两制”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台湾问题,也应按照“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在“同而异”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知识面广:
解释《易经》中难懂的词汇,不能简单的查查词典,做一下说明就可以了。《易经》是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引导人们学习《易经》,特别是引导初学者阅读《易经》,必须把蕴含在《易经》中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出来,使人们增进对知识的掌握。比如通过学习《泰》卦和《否》卦,使初学者对“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否极时忧在先,否倾时喜在后”,“旧岁之末为否,新年伊始为泰”,“新春开泰”“三阳开泰”等日常成语的出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这些成语有一个灵活的运用。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传统的牌位不知道其中的写法和意思。在《豫》卦和《蛊》卦中,对祖、考、妣专门做了解释。祖考就是指自己的祖宗。一般来说,考指的是亡父;妣指的是亡母。有一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古代考又与老通用,也指活着的年迈父亲。家里的亲人去世了,本来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为什么反而吹唢呐、放鞭炮,用办吉庆喜事这样的形式去祭奠,现在许多年轻人非常不理解。在《豫》卦中对此也专门做出解释,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在传统文化中,对老人有不同的形容词,比如耆、耋、耄、期颐等。读了《离》卦的九三爻之后,就会知道耆(qi),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耋(die),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大耋,言人之年老;耄(mao),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是指百岁之期,就是指一百岁的老人。在对九三爻的“大耋”解释的同时,把耆、耋、耄、期颐的意思一同解释出来,可以扩大人们的知识面。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成语,就是“与时俱进”。《遁》卦彖辞讲“与时行”,《损》卦及《益》卦的彖辞讲“与时偕行”,在解释这两句的时候,把“与时俱进”与“与时偕行”联系起来,既说明“与时俱进”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又对时代赋予“与时俱进”新的涵义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加深对“与时俱进”的认识。
关于“革命”一词的由来。现在所使用的“革命”一词,就是来源于《易经》《革》卦中“汤武革命”这句彖辞。毛泽东同志引用了《革》卦的“革命”一词,并进一步总结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节》卦重点讲如何“节”的问题。既要强调节的重要性,又要把握节的原则,即“苦节不可贞”。既要强调节的长久性,又要突出节的广泛性。例如:“饮食不节则致疾,言语不节则贻羞,财用不节则败家,色欲不节则伤身。”在节言语方面,还要突出言语保密的重要性,即“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通过对《节》卦的学习,使读者弄清楚“不节若,则嗟若”的道理。
三、趣味性强:
学习《易经》是一件非常苦涩的事情,许多人往往看不了多少就瞌睡。我和许多人交谈,问他们看过《易经》没有,他们都说看过,就是看不懂。其实不是看不懂的问题,是阅读的兴趣提高不起来的问题。增强阅读《易经》的趣味性,是引导读者步步深入的关键。
比如《归妹》卦,有一句辞叫“帝乙归妹”。不仅要弄清“帝乙”和“归妹”的意思,还要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掌握,弄清楚几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易经》的兴趣。首先要介绍清楚“帝乙”的意思。古代由于文字不发达,对人名往往是根据出生或死亡时间的天干地支记时方法而确定的。因此“帝乙”只是一个古代帝王的名字,这些通过参观安阳殷墟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再者要弄清楚什么是“归妹”。封建社会,帝王或有名有势的男人,可以有许多妻妾,这些妻妾之间相互的称谓就是姐姐或妹妹。为什么这么称呼?弄清了“归妹”一词,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帝乙归妹”这一句话的理解,弄清楚古代帝王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为什么要派公主与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联姻。比如清朝康熙皇帝一共嫁出去八个女儿,有六个都是嫁到了蒙古,这是他们的本意吗?决不是,他们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同时也说明古代封建帝王有许多做法也是来自于《易经》“帝乙归妹”。另外通过学习《否》卦,弄清楚“欢乐时别忘乎所以,悲剧降临时别无可奈何”的道理;“安而不亡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道理;以及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八卦之一的《巽》卦,是阴卦,又代表风;八卦之一的《离》卦也是阴卦,代表火。所以我国有一句话叫“扇阴风、点鬼火”。通过这些趣味性的知识,可以提高人们阅读《易经》的兴趣。
蒋介石的名和字,无论是“介石”也好,还是“中正”也好,都是取自于《易经》《豫》卦和《晋》卦六二爻的爻辞和象辞。《豫》卦六二爻的爻辞是:“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辞是:“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晋》卦六二爻的爻辞是“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辞:“受兹介福,以中正也”。把难读的《易经》和现实联系起来,人们会越读越想读。
《明夷》卦讲到了文王与箕子,在解释文王晦其明、箕子装傻的故事的同时,把微子隐退、比干死谏的故事一同讲出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增加了知识性。
《姤》卦的彖辞有一个典型的成语,叫“品物咸章”。咸这个字在咸卦中是感的意思,而在这里是都或全部的意思。由此引出一个有趣的地名“不咸山”。吉林长白山脉的天池山顶有一个天池,周朝称天池山为“不咸山”,意思就是说,这里不都是山。因为一般来说,山都是有顶的,没顶的有的叫平顶山,而这个山不仅没顶,而且山顶上是一个凹陷下去的大池,所以称为“不咸山”,也就是说,这里不都是山,山顶是一个大池。这就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震》卦的卦辞有一句是“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ang)”。在解释这一句的含义时,把这句话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联系起来,很有趣的就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
《巽》卦象辞强调“君子以申命行事”。在解释这句话时,和《尚书》中的《牧誓》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联系起来,便加深了对“申明行事”的理解。
四、归纳类比:
把相关的卦通过归类,然后在同类卦中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学习《易经》宏观上的把握和理解。如《易经》关于如何通过法治治理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卦一共有四卦,即《火雷噬磕》、《雷火丰》、《火山旅》、《山火贲》卦。其中《噬磕》卦、《丰》卦强调的是用刑罚中的威与明两个方面,《旅》卦和《贲》卦强调的则是明与慎两个方面。通过归纳不难看出,这四卦的卦形都有“离火”,这四卦的象辞都强调了“明”,足以说明“明”在处理刑罚问题上极端重要性,必须做到明察秋毫。通过一个离火,提炼一个“明”字,就可以把这四卦的精神实质理解得栩栩如生了。《易经》六十四卦,其中有四卦都强调法律问题,这足以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仅强调要以德治国,也非常重视依法治国。实际上,讲法律和刑罚的卦,不止这四卦,比如《中孚》卦,虽然讲的是诚信,但“议狱缓死”讲的就是君子怎么量刑问题,也是法律的范畴。现在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免除了死刑,我国有自己的国情,虽然保留了死刑,但判处死刑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判处死刑的程序也更加复杂。
《损》卦和《益》卦、《泰》卦和《否》卦、《既济》和《未济》卦,都讲盈虚、讲往来、讲消长。盈是满,虚是亏,寒暑一往一来,昼夜一往一来,日月一往一来,月亮有盈有亏,是时间运行的结果。人际交往中,社会发展中,都要互惠互利,都要有损有益,只要益而不损不行,只损而不益也不行,损、益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只有相互有损有益,才能与时偕行,只有与时偕行,才能双方合作长久,关系才能保持长久,社会才能发展长久。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礼仪各不相同)”。《易经》通过讲男女关系来阐述其它人生哲理的卦一共有四卦,即《咸》、《渐》、《恒》、《归妹》。
六十四卦中,不加任何条件和限制,突出地强调元亨的,只有《大有》、《鼎》、《升》三卦。
六十四卦中,卦辞没有一点好处的,只有《否》卦与《归妹》卦。
通过对比归类,尤其是在理解时通过比较,再结合综卦,可以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五、简单实用:
《易经》所以成为“群经之首”,除了《易经》的卦辞、爻辞以及孔子所做的《易传》和《论语》具有一样的道理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具有实用的预测价值。而其它任何一部经书都不具备《易经》的预测价值。无论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么发达,但任何一部反映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书籍也都不能替代《易经》的预测价值。有的预测书籍,比如“四柱预测学”、“摸骨”、“相术”在社会上虽广为流传,但这些书籍都没有“经文”。集经文与预测为一体的,只有《易经》这部不朽的著作。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生长在各种疾病、矛盾、有利及不利、顺境与逆境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危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人们在遇到困难或危险,在遇到挫折和不顺时,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够为自己今后的生存或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引。比如人出海打鱼,会不会遇到台风?人外出旅游,会不会遇到下雨?现在有了天气预报,这些问题好解决了,但古代人没有天气预报,就只好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有所把握,都需要对自己的决策和安排有所认证。
对《易经》预测的真实价值,只有在真正读懂《易经》之后,才会有所感悟或理解。对《易经》不懂的人,往往认为《易经》预测是封建迷信。究竟《易经》预测是科学还是迷信,恐怕这个问题还得长久争论下去。我们信奉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者就要看到《易经》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客观存在的价值。“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些通常的总结,完全可以适应于《易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