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海,李发海讲师,李发海联系方式,李发海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发海:父母只需做三件事情
2016-01-20 41354
第一件事 温暖孩子心灵,培养好的关系 一、学会做孩子的律师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法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   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的当事人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   1.如何真正尊重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的含义包括“尊”和“重”两个方面,“尊”是指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对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   (1)想得细一点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呢?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   当然,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两相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叫迈克尔·杰克逊。   为了实现“想得细一些”,从而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建议父母准备一个孩子成长笔记本,时不时记下点什么,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兴了,他为什么事高兴,他今天和你谈话时透露了什么信息……不用太长时间,你就会有收获。   (2)想得开一点   父母与孩子的许多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想不开”。比如,让孩子学钢琴,孩子就是不想学,父母就容易“想不开”了:一是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买钢琴、请老师,你还“狗咬吕洞宾”?二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不学,以后万一升学有“加分”,你岂不是吃亏?三是都说学钢琴提高智力什么的,还能陶冶气质,反正学总比不学好。这么一说,孩子当然得跟父母急。   像这种时候,父母就得“想开一点”,来点“阿Q精神”也无妨,不妨这样想:一是我已经花了不少钱是不假,但如果孩子真不想学,他也学不好,这么下去费的钱更多,每个月上课就得好几百呢!二是孩子要学不好,以后就算升学有“加分”,恐怕也没他的份,再说学钢琴的那么多,竞争也激烈着呢!三是不管学钢琴有什么好处,孩子如果不喜欢,他也觉不出好来,提高智力的法子也多,找点其他孩子喜欢的吧。   在遇到与孩子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父母不妨依照下面三步曲:   A.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看是否有道理。   B.与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比如对孩子说:“我同意你放学回来先看一会儿电视,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在晚上八点前写完作业。”   C.如果双方意见统一了,就要制定计划照着做。如果意见还是统一不了,先搁搁再说。在等待的时间里,父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诱引”孩子“上钩”,比如,真想让孩子学钢琴,不妨在这段时间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或者请个懂音乐的朋友到家里弹弹那台钢琴。   (3)想得少一点   一位教育家说:“母亲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对孩子要放开另一只手。   有些父母也想让孩子多做事,多实践,但真到做的时候,不是怕孩子做错,就是怕孩子出乱子:“算了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样一来,孩子的许多权利就被剥夺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前先想想,孩子如果失败,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如果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就不用管了。   这样想问题:   A.你所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不会发生。   B.即使发生了,很快也会过去。   C.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暗示自己。在头脑里设想一幅“图画”:孩子成功后的笑脸;你还可以为图画加上声音,孩子兴高釆烈地对你说话;然后再加上触觉,你高兴地抚摸着孩子的脸……   D.保持忙碌。   (4)想得通一些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秘密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前提。对于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A.允许孩子有秘密。父母应该做到几点: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要做到这些,主要依靠自律。如果信不过自己,可以先给自己设置一些“困难”,比如让孩子给抽屉上锁,自己不留“备份钥匙”;有条件给孩子的房间单独装电话(不是分机)等等。   B.教会孩子辨别危险。父母可以在平时多与孩子交谈,让他们学会识别危险。比如,私下与网友见面可能有哪些危害,与男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可能遇到的情况。让孩子明白哪些“秘密”是有害的。注意,在谈论这些话题时,不要针对孩子,父母只要真诚地说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说“你可千万不能怎样怎样”,孩子一听到这种话就会烦躁,还很可能反驳:“你以为我连这都不懂?”   C.给孩子适当的帮助或引导。如果让孩子保守了自己的秘密,父母又怎样知道孩子的一些重要信息呢?   一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孩子有心事时一般会在神情言语之间表现出来。这时,父母不要逼问孩子,而是可以跟孩子说些轻松的话题,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缓解孩子的忧虑,并在一个私下场合单独告诉孩子,如果孩子需要任何帮助,只要说一声。二是告诉孩子善于求助是一个现代人的本领。当孩子把心里话告诉可信任的成年人时,成年人不要像抓住了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批评,或者说些丧气话,而应像帮助朋友一样给孩子帮助,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2.如何建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决定家庭教育的效率。   什么是“威信”?   “威”指的是对原则的坚持,“信”指的是对承诺的信守。   有关专家对父母权威的来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认为只要从“来源”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威信。   以下是父母威信的四个来源:   (1)诚实守信   在“威信”一词里,“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让孩子对父母心悦诚服,诚实守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对父母来说,有这几点原则:   A.不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乱许诺。承诺太多而又不能兑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以还是不可以。   B.对孩子做出承诺后,最好立刻把承诺写在一个随身的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   C.因为某种原因对孩子失信,应该及时向孩子说明,不能敷衍了事。应该郑重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形式弥补。   (2)责任心   从前,孩子毫无例外地认为自己的父母最有本事,无所不知,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发现父母身上的种种弱点。这个时候,要保持父母的威信,就不能单纯依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应该让孩子看到你的社会角色,感觉你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A.要尊重你的工作,告诉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从事怎样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有其美丽和尊严,你都应该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或者在休息日带孩子去你的单位看看。如果母亲没有职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一个与世隔绝只埋头照顾丈夫孩子的母亲很难持久获得孩子的尊敬。   B.努力丰富自己。孩子能从日常的谈话和生活习惯得知你的爱好,父母对国内外大事表示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一些层次较高的朋友来往,都能获得孩子的尊敬。   C.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父母与孩子积极参与救济灾民的事业,向遇到困难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既尽到了社会责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让孩子对父母生出了崇敬信赖之心。   (3)从容的态度   A.有主见。有主见的人才会有威信,这是肯定的。谁也不会信任一个自己都要依靠别人做判断的人。在孩子面前,你应该充分表现你的主见(别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决定,并且做了就不反悔。   至少有一次,让孩子看到你站出来说话。比如,开家长会时,老师当众批评你孩子的不是,这时,当场站起来为孩子辩护!和孩子一起出门时,站出来指责你看到的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有一次,孩子就会对你油然生出敬意。当然,并非要求你站出来抓歹徒。   B.冷静,能控制情绪。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制自我。喜欢用发火来吓唬孩子的父母记住:不管你怎样发火,都不如冷静来得有力。   有的时候我们的确也真的有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为孩子想想,他们在向你学习,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怒火。你想给他们做一个怎样的榜样?   C.乐观,而不是唠叨和抱怨。你会尊敬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吗?你会愿意与成天唠叨的人相处吗?你一定会说:我躲还躲不及呢!孩子也是同样的心情,当他们听着妈妈的唠叨,心里恨不得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要命的是还找不到这种地方!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着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D.正确处理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些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作为孩子本人,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得不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喜欢和信任,而心存后悔。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   首先,给孩子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   其次,帮助孩子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长。甚至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孩子一般都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对父母心存感激。   (4)善于妥协   向孩子妥协并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如果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向孩子妥协,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可亲可敬,“妥协有条件,威信自然成。”   不能缴械投降,无条件的妥协等于向孩子“弃权”。长期如此,孩子就永远都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应该满足!   也不能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向孩子妥协。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撒娇,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心肠一软,就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这种妥协必然后患无穷,因为孩子从这一次的“收获”中明白了对付大人的办法。   有效的妥协分为三步:   A.要求孩子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   B.和孩子讨论要求的合理性。 二、学会做孩子的“啦啦队”   学会做孩子的“啦啦队”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裁判”。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竞争与拼搏的旅程。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是无法代替孩子的。   但是,父母一定能给予孩子一种力量,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种力量就是“啦啦队”的力量。   我们应将自己的位置摆到看台上,远距离地进行助威,无论孩子是处于优胜者位置上,还是暂时落后,都应当给以积极的掌声,因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终点,不能没有父母的“加油声”。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把“自信心”当作教育的灵魂,或者说,孩子没有自信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最有成就的成功教育家刘京海认为:“人是怎么生活的,靠自我概念!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你才会像个好人一样去生活;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你便会像个坏人一样生活。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能人!这就是自信心,人格的核心也是自信心。10岁左右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1.如何发现并赞美孩子?   (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   有的父母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您“挑剔”的是什么。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您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您“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您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2)怎样的赞美才是有效的   A.赞美要清楚而及时。“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B.赞美的重点应该是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C.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D.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仅仅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以赞美和肯定。   E.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对大孩子,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这时,你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量地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一分钟赞美法   A.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   B.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   C.具体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D.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   E.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F.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告诉孩子您爱他,或者拥抱孩子,也可以两种都做。   G.请孩子也这样做,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   H.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赞扬的一种好方法。   2.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一个自信的人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败的,而失败恰恰是对人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养成了有毅力的、顽强的习惯,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父母亲应当认识到的是,失败究竟是什么?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来说,失败总是先于成功,过不好失败关,就很难实现成功。失败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它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使你一败涂地。如果你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失败是会发生连锁反应的。   其次,父母亲应当和孩子共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与孩子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锻炼强健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具体的课程分为三个步骤:   (1)克制痛苦,避免连锁反应   A.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因为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才使人受到第一次打击时,就精神涣散,失去防守和反攻的能力,放弃眼前可以转败为胜的机会,坐等第二次打击的到来。   B.在精神上对失败要有所准备。一个普通人,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胜利者。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缺点、短处,也是在失败的痛苦磨练中,才肯丢掉这些毛病。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人们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韧性,才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价值。失败是痛苦的,有时候是灾难,在还没有出现之前,尽量避免它,在发生之后,我们就不要把它看成完全消极的东西,而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机会。失败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在精神上对失败应该有所准备。另外,我们平时也要注意在每一个小失败中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能力。   C.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用的感慨上。体会痛苦,只会越体会越痛苦,既不能消除痛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贻误时机,带来更可怕的后果。不要后悔,不要抱怨,失败的教训是要总结、接受和牢记,但这和后悔、抱怨是两码事,不要带着情绪,而是要依靠理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现在怎么办?   (2)看清真相,努力实现转机   A.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失败了,特别要看清楚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不要让失败盖住一切,甚至窒息了你的智慧。要对失败精确地描述,要说明它仅仅是某一个局部的失败,或者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失败,某一次试探性的失败,暂时的失败……最好把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写在纸上。   B.看清楚有利因素,吸收有利信息。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关键首先就在于要看清转化的有利因素。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我们应该坚信任何人在任何失败中,也会找到有利因素的。越是处于失败的境地,越是要冷静地去发掘有利因素,充分地利用,去争取胜利。同样,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信息,除了关于有利的信息以外,还会带来一些失败的连锁反应的信息,以及失败的起因及后果的信息,都需要仔细分析。   (3)积极行动,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A.坚定信念,努力创造条件。我们一定要坚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条件,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B.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时机来临时,我们能不能敏感地认识到它,认识到它后,敢不敢当机立断,付诸行动,这是成败的关键。 三、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千万不要做孩子的“训兽师”。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沟通?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   如果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本来并非特别亲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离”的谈心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你倾诉。   另外,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伤害就更大。他们可能因此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自我。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A.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B.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D.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A.“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B.“没关系。”   (3)心理上   A.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A.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B.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 (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