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绝不能再做」的3件事
你要在工作上义无反顾、大显身手。
20几岁的年轻人,多数尚未被公司委以重任,但从30岁开始,就会一步步踏入工作的核心,接触到重要任务。这个时候,可以试着挑战超越自己能力极限的工作,加速自我成长。
而除了以实力和同侪一较高下外,川北义则还建议年轻人:尽可能与能力在自己之上的人共事。
不问年龄或地位,若认为「这个人是有能者」,就要尽量与他接近;即使无法接近,从旁观察也可以。见贤思齐,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向上提高的动力。
「绝对不再碰触」的3件事
此外,人生来到了30岁,你也应该决定哪些事情「绝对不再碰触」。
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过于忙碌
对于「不得不做的事」、「不做也无妨的事」、「真正想做的事」以及「一点也不想做的事」,一定要搞清楚。最好对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敬而远之,如此一来,「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事」将会变得更加透彻与清晰。
不能再找借口逃离
30岁之后,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能控制情绪的人,不要任由情绪恣意爆发。
同时,不要用任何借口逃避工作。借口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会让自己停留在原地。20几岁时,因为年轻,借口还能勉强被接受;但到了30岁,就没有人能接受了。
不该把工作当成生命的全部
磨难或经验确实会让一个人变得成熟,但游乐、玩耍,其实也能成就一个人。
想想看,一个年轻人的谈话内容除了工作外,别无其他,那会有多空洞、乏味。
因此,好奇心非常重要,凡事都去见识一下,尝试看看。摆脱既有价值的束缚,对任何事物保持「兴味盎然」的态度,可以让人生更加丰富。
人际关系转为信赖度第一
在工薪阶层生活的技能中,应该将礼节应对的重要性列为「天字第一号」,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上司打算与重要客户交涉时,如果能让他觉得「这个人会拿捏待人处事的分寸,带他同行应该没问题」,那就表示平日的应对进退功力已受肯定了。
不妨问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有能者之必要条件」:
●回答是否迅速正确?
●是否具备行动力?
●有没有自己的主张?
●能否洞悉问题的重点或具备改革意识?
●能否明辨社交礼节上的微妙之处?
●能否照料、注意到各种层面或细节?
●生活周围是否清洁、有条理?
三十岁世代的工作由「组织、规划能力」决胜负
商业人在三十岁世代的当下,最好能让自己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工作上的「组织、规划能力」。
「两个人的能力明明不相上下,我为何总是输给他?」
「我也付出了相同的努力啊,为什么只有我毫无成果?」
有过这种沮丧心情的人,应不在少数,原因或许就是出在组织、规划能力的不足。
为了顺利完成工作,事先要考量何谓最佳进行顺序。这就是组织、规划的能力。若事前规划的不够完善,结果仍可能与预期产生惊人的落差。
请大家试着想一想,将员工在公司里需要完成的工作,一件一件拆开来看,都不是难度很高的事。到最后却依旧引发问题,即为组织、规划能力不佳所致。
譬如说,下午三点钟必须去拜访客户,那么,只要在两点钟出门就来得及。
此时,从午休后到出门前,还有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也知道该收拾的东西应该趁隙好好完成。不料,要给客户的资料、文件等比预期中更花时间而措手不及。所以,明明预期能收拾完成的工作也随之延宕。
事实上,既然知道要出门拜访,正常情况之下,必要的文书资料等,应在上午或昨日下班前就准备妥当才对吧。组织、规划能力差,只会白白浪费时间。
若组织规划能力不佳而导致工作七零八落、无力完成,原因也很难立即水落石出。而真正的原因是对工作应完成的顺序,无法理解或掌握。因此二十岁世代,应该是从各式各样的工作中,充分理解工作进行的流程,并系统整合成为工作技能的时期。
进入三十岁世代之后,就必须经常考虑如何组织、规划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无法好好规划、组织工作的人,就不能说他对于工作「有所了解」。三十多岁的人,彼此之所以在工作上有偌大落差,有许多是组织、规划能力优劣之不同所致。
专业工匠、手工艺达人更重视组织规划的能力。只要工作一来,从工具一到手开始,所有工作进行的顺序,便在脑海中绵密地描绘成形。而后,依顺序将配套的准备工作也得悉数完成。这些都妥善备齐之后,才是着手工作的时刻。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提高组织规划力呢?
无论什么工作都要试着先在脑中预演一次。「具体描绘出一整段过程」是一种常常被采用的好方法。而这对于组织规划能力的加强上,也颇具效果。
当然,工作并不会一五一十依照先前所想、所描绘的进行。但是,若经过预演的推想,即使真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也能够不慌不忙地应对。一生中不断挑战世界高峰的登山家小西浩文说:「我总是将九成的心力,投注在事前的组织、规划上。」
三十岁之前,若仅依照上层的指挥办事,不去深入思考自己能发挥的功能也无妨,只要成为让工作顺利完成的小齿轮就好。但是,三十岁过后的商业人,不应再满足于这种现状。
公司里的每一个工作者,都要自己分清工作的内容与结构不可。若能具备完整的组织规划能力,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能迎刃而解。
努力必定有所回报。至少自己自身能有所成长,也就足够了。至于出人头地或存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之类的,视为努力之后的附带结果就好。
从人生的二十岁世代顺利毕业之后,三十岁世代正蕴藏着大好良机。
加油吧!三十岁世代。
三十岁世代能被容许的失败与不被容许的失败
所谓的失败,还分成「能接受的失败」与「不被容许的失败」。
「能接受的失败」是指、在全新的尝试过程中所发生的失败。发明大王爱迪生就是名闻遐迩的失败达人。在发明某种新事物的时候,就会将闪过脑海的想法一一试着做做看。因此,包括各种研究在内,一再失败的数量可说难以估算。
但是,屡遭失败的时刻,爱迪生不但不感到沮丧,反倒开心异常。令他高兴的理由是「至少,我不会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了」。本田(HONDA)汽车的创办经营者本田宗一郎也是如此,他曾经淡然表示:「我做过的事,九九%皆以失败收场。」
所谓的发明或新发现,不可能毫无失败。若因新尝试而失败,继续不断地尝试即可。积累的失败愈多,也表示距离成功愈来愈近。
那么,「不被容许的失败」是那一种呢?
那就是一再重演同样的失败。之前已经遭遇过的失败,一定要避开的错误却重复发生。二十多岁世代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若多次发生类似的失败还算情有可原。三十岁之后,同样的事态就很难再被容忍。
一般而言,大家总认为失败能免则免,事实却非必然如此。如果是「尝试后失败也无妨」那种,则无论失败多少次也无须介意。有时候,也应该让自己试试、义无反顾地委身于失败是什么样的滋味吧。
一心只想避开失败,原因是视失败为莫大耻辱吧。由于谁也不想丢脸,所以就小心翼翼地避免失败。昔日,身处终身雇用时代的工薪阶层,由于当时的业绩评比采用扣分主义,令大家对于失败避之唯恐不及。
现在,业绩评鉴方式已经修正为加分主义了。失败原本就是一切新尝试的附属品,这类的失败已经不足为惧。既然连爱迪生、本田宗一郎(本田汽车创办人)也无法幸免,在成功人士当中,相信许多人都已经饱尝不计其数的失败滋味。
为何能果敢地面对失败呢?原因在于他们能正确地解读失败的意义。所谓的失败,就是针对某种目标一再地努力或尝试的时候,传达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信息。然而,遭遇到相同的局面,人们的态度却可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种是认为「行不通」!而完全投降。另一种则继续努力于「再试试其他方法吧」。若采取前者的态度,失败确定为必然。然而,只要采取后者的态度,此时的失败并非只导向最终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