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致富的十大盲点
其实,你没有你想像的那么会理财。
研究理财习惯的「行为投资学」愈来愈热门,点出许多人们经常忽略、又阻碍致富的盲点。
理财、投资,应该是件理性的事。
但是许多财务、投资专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却发现,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跟自己的钱过不去!
研究这些理财习惯的行为投资学(behavior finance)愈来愈热门,也点出许多人们忽略、却足以妨碍致富的盲点:
1.风险性资产偏低
提倡理财教育的花旗银行与法国Insead管理学院合作的调查发现,许多年轻人知道长期而言,时间、复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资报酬、降低风险,但当下却因为怕损失,不敢轻易把资产投资在风险与报酬都较高的标的。
例如,如果有一盘丢铜板赌局,掷出正面可以赢两百元,掷出反面则输一百元。以概率计算,参加赌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赢五十元,几乎稳赚不赔。
但是台湾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却平均要可以连掷六十四次,确保必是稳赚不赔,才敢参加赌局。
相比之下,超过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掷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连续丢十三次,就会冒险尝试。
2.你没有想像中的会存钱,强迫储蓄效果大
学界着名的《经济研究季刊》刊登一篇报告,让银行客户选择要固定在每个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额的钱存入储蓄帐户,还是随时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后发现,这些选择强迫储蓄计划的人所存到的钱,比自己决定储蓄时间与金额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财富。
3.你的卡奴指数比你想像的高
行销学者普烈雷克与西蒙斯特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企管硕士班学生进行一项实验,问他们愿意用现金还是信用卡、分别以多少钱购买NBA篮球赛的门票。
结果发现,倾向付现的人只愿意用二八 五美元购买门票;愿意用信用卡的人却愿意花费六○ 六元。两相比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费金额。
显然,理财顾问们要大家剪卡或出门只带现金、不带信用卡,不是没有道理。
4.购买过多耐久财
Insead管理学院的教授华顿布罗克等人在香港进行一项实验,要七十二名消费者在五个星期内记录所有的消费行为,包括花了多少钱、购买哪些东西、用什么方法支付,以及这是炫耀性消费还是必需品。
结果发现,在这总计两千多件消费中,受试者在购买炫耀性与非必要性商品时会即时、或尽快付清;但在购买耐久的必需品时,却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请贷款。
因为他们认为耐久财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买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沦入贷款陷阱。
5.花钱时,想想比例原则
大家都认为,赚愈多钱时,消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会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资。
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这么想,却不见得这么做。
《消费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项研究,问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币,分别愿意花多少钱在饮食、娱乐与购物。
接着再问,如果收入是五百元与十六 二万元,又分别愿意花多少钱在上述消费。
结果发现,收入愈高,薪水用于消费的比例愈高。人们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高,可以花更多钱,却没有去计算,薪水中用于每一项消费的比例为何。
6.过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在一项财富趋势研讨会中,也提出不少人们在投资方面的盲点。
例如,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与见识,认为自己比较会选股、操盘,结果反而频繁地转手买卖股票、并且倾向投资高风险股票或投资过度集中。
同样的是,瑞典的研究调查发现,有高达八一%的创业者认为,他们的生意一定会成功。
7.不愿面对错误
有八成的投资人在需要现金时,会选择卖掉已经赚钱的股票,留下赔钱的投资。
但是企业经营时,却往往会留下有利润的部门,结束亏损的业务,未来才能继续产生收益。
所以散户们应该重新思考投资哲学,不要再不愿认赔杀出、抱着惨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会回春。
8.用不相关的信息来做投资决策
人们常受制过去的经验或想法,而用偏误的信息来分析未来与决定投资相关事宜。
例如,不少人担心美国景气走缓,而不敢投资美国股票。但近几年的经验显示,股价的走势跟企业获利的关联较大,不管美国景气如何,许多美国企业都在新兴市场赚了大钱。
如果执着于以往的旧观念,就会与财富擦身而过。9.羊群效应
不少散户都有相同的毛病,放弃基本面而随波逐流。结果,常常买在高点、卖在低点。
例如,在欧元刚上路那一段时间,不少投资人都盲从买入欧元、欧洲基金,结果欧元一上路,汇率就不断下滑,当年,欧洲基金最后也多半以赔钱收场。
同样的是前年日股大涨,结果许多投资人在去年抢进。没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亚洲涨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说得一口好财
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行动。
发现不少人勤于吸收、学习财经与理财相关信息,也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投资在哪些市场,却因为忙碌、行情前景不确定或害怕风险,迟迟不敢出手,错失不少财富。
要克服这种盲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额,强迫投资。
甚至,更积极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与第三季都选一天购买看好的市场基金。因为根据统计,每年的第二季与第三季,许多市场多半都会出现盘整,是投入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