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鹏程:家化“内斗”引企业家和资本怪谈
来源:《新产经》 作者:冯鹏程 日期:2013-08-20
《新产经》杂志
冯鹏程
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上海家化与平安信托的“内斗”,以国资委出面强力遏制而使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但仍让旁观者看得心有余悸,在这背后是一场“企业家”与“资本家”思维、理念与目标间的激烈碰撞,公众不好评判谁对谁错,但是透过这个案例或许能给企业家引入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时带来经验和反思。
家化与平安恩怨始末
上海家化是本土日化头号品牌,旗下佰草集、美加净、六神、高夫等享有盛誉,领导人葛文耀一身为其耗力。
家化和平安始于2011年喜结良缘。2011年底,上海家化全面改制被提上案头,引来了包括以方源资本为代表的投资基金、海航集团、复星集团以及平安集团等多方争夺。在最终的竞标阶段平安以低于海航6.8亿元的51亿元竞标价胜出,而平安低价胜出的利器之一,在于平安收购价码之外的承诺深得上海国资委和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之心。不过双方合作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
曾有知情人士介绍,在上海家化进行股权受让之前,平安承诺要为家化集团产业链延伸增加投资,但是入股以来却并无大动作,此外平安在公司治理和投资方面的态度似乎与入股前来了个“大变脸”,对家化集团乃至上市公司都提出了一些要求,这让家化集团处境很尴尬。例如,平安不仅建议家化压缩上市公司部分广告、陈列等投入费用,但对业绩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此外还对一些前期家化规划的投资项目进行了否定,最大的冲突便是海鸥表。
海鸥牌手表是国产老品牌,但近几年来,受制于国企体制和营销上的乏力,位于天津的海鸥表厂虽有“陀飞轮”等一系列技术上先进的精品表生产技术,却一直没有打出品牌。其主要收入逐渐变为为其他品牌代工机芯。
正是海鸥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抓住了葛文耀的心,他在多次接受媒体访谈时提到,上世纪90年代几家上海品牌被合资后迅速衰落,其感到“十分痛心”、“海鸥表非做不可”,“他们(平安)不让我做,我自己来做,一定要做成!(这个项目)是我的梦想”。
在入主家化之前,平安信托亦支持这一项目,并在承诺中写入支持高端表业拓展等事项。但在平安信托人员前往天津,与海鸥集团人士面谈及做完尽职调研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海鸥表项目最终被平安创新资本风控部门否决。
在平安信托严格的业务审批机制下,受挫的不仅仅是海鸥项目,一些平安信托惯常的对资产的处置方式也让家化和上海国资委心生警惕。有关处置资产的提议在2012年上半年一经提出之后即引起葛文耀的强烈反对,并上报上海国资委。最终此事也不了了之。
双方的矛盾在此后愈演愈烈,终于在2013年达到了高潮。就在今年5月11日当天,上海家化集团突然召开临时董事会议,决议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由家化集团董事、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出任家化集团董事长。
此次平安罢免葛文耀家化集团董事长职位,葛指责平安不适当干预,并用微博将矛盾公诸于众,平安则抛出上海家化管理层私设“小金库”的重磅消息,将矛头指向管理层的职业道德。
双方的你来我往从5月一直延续至6月,7月8月风波犹埋在深层。如同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上演,让外界看得目瞪口呆,也惊动了国资委。随即国资委介入调停,“消声令”后双方总算归于缄默。
资本思维与企业思维的碰撞
曾有上海家化公司中层表示,平安信托入主后的一些动议,完全跟上海家化的管理层思路背道而驰,仅仅是出于回收现金流的考虑。在平安信托入主后,上海家化管理层亦发现自己的运作有些“束手束脚”,一些重大的决策,尤其是涉及资金流出的投资决策,都需要得到平安信托甚至平安集团的认可。在繁杂的法律程序和风控体系中,资本的思维和企业家的思维开始产生不可弥合的分歧。
事实上,创业者和投资人矛盾愈演愈烈的事件一直在不断上演。从俏江南董事长张兰炮轰其投资者鼎晖,称“引进他们是最大的失误”,到雷士照明吴长江逼宫事件,奉行“冷酷的专业主义精神”的投资人从“天使”成了创业者眼中的“魔鬼”。
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关系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这也使得双方怨念颇深。创业者感觉经常被金融家拦路抢劫,而投资人则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众和投资者的理性对待。这种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明争暗斗源于供求关系的转换: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创业者也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成熟了,创业者携手资本之时,往往是产业最好的年景,双方可以共同期待丰厚的收益。然而当产业环境、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两者的利益冲突就会凸显。
“创业者与投资人在对企业发展和市场判断上会有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种冲突的调和和解决,正是一个创业企业健康成长的动力,也是保证一个企业不犯大错,最终成功的一个过程。”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曾表示,创业者和投资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们是搭档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利益的博弈与国内创业投资领域中极具“中国特色”有着密切关联。比如,在国内,风险投资人大多来自金融领域,而在美国,多数风险投资人都具有企业运营的背景。这一差异导致国内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就企业实际经营发生隔阂分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道同与道不同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在婚礼上那句经典台词“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发人深省。正如企业家与财务投资者之间的矛盾源于利益、理念、目标的差异,那么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及合作伙伴在生意场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些方面的冲突。决定双方最终能否走到一起的关键,到最后也就是道同还是道不同。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时,最关键的不是看对方能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和资源,而是看双方的目标和理念是否在合作阶段是一致的。
很多企业家,将辛苦多年创立的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够发展壮大,同时往往舍不得轻易把股权转让给他人,即便引入投资者也想要很高的溢价,达到心理的平衡。而投资者与企业的结合,往往是看中未来能产生的收益和企业的成长性,所以高溢价入股后会提出一系列对赌条款,约定对方业绩成长达到的指标,未来如果达不到的补偿措施,实现投资风险的控制。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投资者的盈利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但是不同时期又因为环境的变化会出现矛盾,这就与双方的理念和目标有决定关系。在企业困难的时期,企业家希望投资者的救济帮助企业覆盖成本,加大投入,使企业渡过难关;但投资者害怕短期的投入打了水漂,所以看紧钱袋子,希望企业节衣缩食,减少开支,并且盈利指标仍然兑现。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家追求的往往不完全是盈利,而有自己的战略布局和理想,希望实现规模进一步的扩张或涉足其他领域,而投资者希望看到投入的钱赶紧兑现盈利,长期的投入回报周期太久,希望短期赶紧退出。“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双方理念的不一致造成“分手”。
企业引入投资者应考察对方的理念及目标是否与自己一致,至少是在某一发展阶段是一致的。例如国内大部分投资机构在前几年的PE获取暴利的驱使下,都希望投资快要成熟上市的企业来赚快钱。前期需要大量投资和回报周期长的成长型企业显然不适合引入这类机构投资者,而经历过资本市场长周期洗礼的境外投资机构,具有等待企业成长的耐心和投资理念,于是百度、腾讯、兰亭集势这些互联网新贵的背后往往出现外资的身影。国内具有一定规模、以上市为目标的创业板企业,往往伴随着保荐能力强的券商及国内运作上市经验丰富的PE机构,上市后大家又得以“愉快的分手”。
引入投资者的另一个关键是看对方除了钱以外是否具备为自己提供所需的增值服务的能力。俏江南董事长张兰曾抱怨鼎晖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后,却完全扮演了一名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没有为企业提供任何增值服务,俏江南却因鼎晖设置的上市目标面临着一系列改革造成的巨大财务压力。实力强大的投资者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对方在某一领域的资源和经验如果能与自身互补,为自己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为企业管理、营销、成本等重要领域提供实质的帮助才是关键。弘毅资本入股中国玻璃后,迅速推动其上市,并在之后通过一系列并购使中国玻璃迅速发展壮大,可谓发挥出了自身资本运作与产业链并购的优势,帮助了被投企业实现了实质提升。
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合作之间或许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分手的原因正所谓“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
原文链接:https://www.cien.com.cn/html/Home/report/87550-1.htm
《企业财富工场特训营》:
https://wenku.baidu.com/view/a3e0e826b4daa58da0114ac9.html
电话:010-64495082,15011006695
Q Q: 2417702459
邮箱:uibe_zbyy@sina.com
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fengpengcheng
腾讯微博:https://t.qq.com/uibefengpengcheng
授课视频链接地址:https://www.soku.com/search_video/q_冯鹏程_orderby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