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问:我儿子7岁,特别淘气。他爸爸脾气坏,看他闯祸就生气,有时难免动手打孩子。有时我阻拦,他爸爸就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我也拦不住。可是孩子挨打后老实两天,然后又开始淘气。难道就这样一直打下去吗?
在此回答:时常听到一些父亲洋洋得意地说:“我的孩子怕我,只要我一瞪眼,他就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喘。”也有些母亲帮着丈夫树立威严,吓唬孩子说:“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你就等着吧!”这些做法的原因,也许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严父慈母”的传统观念,如宋代王应麟编的《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与教师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指导者,也是力量最为强大的人。尽管由于群体社会化的趋向,孩子可能会非常看重同龄人的理解与帮助,而对父母与教师充满了怀疑与担心,但实际上最能保护孩子的人莫过于父母与教师。能否让孩子始终确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自然,这主要不是用语言做到的,是用行动用事实让孩子坚信不疑。任何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的和情感的支持系统。通俗一点说,每个孩子的身边,都需要一些可亲可敬的人,他们可以为孩子指点迷津,他们会与孩予同甘共苦。因此,孩子们会因他们的存在而心安情悦,也会因为时常望着他们友善的目光而不容忍自己做坏事。相反,一旦孩子失去了这个支持系统,就会像脱离轨道的星星,变成一颗去向不明的流星坠落。
由此看来,在亲子关系中,应当用“敬爱”二字代替“畏惧”二字,因为“畏惧”二字虽有震慑之效,却可能是孩子走向危险深渊的助滑剂。孩子越小,畏惧感伤害越大,危险程度越难以预料。可以说,“敬爱”二字与“畏惧”二字之别,就是向心力与离心力之别,就是幸福与痛苦之别,就是成功与失败之别。要知道,让孩子单纯地怕爸爸其实十分简单,而孩子怕过之后再让他与爸爸交心恐怕就非常难了。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的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是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孩子太小了,成人太大了,他发现大人发火的样子很可怕。结果孩子就条件反射,大人的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就什么都害怕,见到谁都怕。
毫无疑问,打孩子的爸爸大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帮助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的最大伤害不是皮肉之苦,而是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打骂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我们的教育建议是:1. 不可盲目追求权威。许多父母不断抱怨孩子不怕他们,所以才不听话,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一种误区。建立父母的权威性,并不是让孩子“怕”,而应该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威望。权威并不是家庭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关键的是应该在亲子间建立一种信任。父母信任孩子,孩子才会信任父母,才可能“听话”。
2. 做孩子的朋友。父母不要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或口吻来教育孩子,如果以一种平等的关系和孩子打交道,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评多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地方。当父母改变了对孩子过高期望的心态,而是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孩子可以和父母交谈的内容是很多的。
3. 鼓励孩子说真话。父母如果不用打骂、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可避免孩子以谎话来应付成人,并与父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否则当孩子学会说谎后,后果可能会更严重。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父母就应肯定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并引导他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
4. 尊重孩子的权利。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批评惩罚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 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不从谈起。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5. 想打孩子之前先数数。往往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因此,当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采取些冷静的措施。比如发怒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矩,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数数的过程就是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6. 让孩子自己找错误。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还可以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7. 准备一本家庭大事记录本。在家庭中最好建立一种较宽松、缓和的氛围,体现孩子在家中也是一个主人的地位,家里有什么事应该和孩子谈谈,而不能仅仅因为孩子小而剥夺了他在家中应有的权利。可以在家中准备一本家庭大事记录本,记录家庭中发生的较重要的事情,并随时能让孩子翻看。哪怕孩子年小,也可以念给他听,如果可以记下他的看法。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