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诚,李鸿诚讲师,李鸿诚联系方式,李鸿诚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国首席营销问题解决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李鸿诚:门户营销的新玩法
2016-01-20 35564

 15年发展,15年的变革。对于新浪来说,它已经不仅具有门户单独媒体形态,它正在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媒体平台,进一步彰显新浪的媒体影响力和媒体营销力。 
-
 
 
     互联网环境的变化,正在推动着门户网站新一轮变革升级,这其中,自然包括已经经历15年征程的新浪。在今年4月,新浪首页进行重要改革,打通门户与微博两大平台链接,引发行业关注;8月,新浪在签署NBA网络直播、转播协议基础上,加强了社交化,让用户观看比赛时,不仅可以看直播、转播,还能参与竞猜游戏、买彩票、NBA社区互动等,构建起连接厂商、球迷、明星(厂商的代言人)、用户的体育消费生态圈……如今,在马不停蹄的变革途中,新浪在9月6日“商业思想商业思想OpenDay”表示,他们正在整合多种媒体形态,打造全新数字化媒体平台。

  媒体影响力升级

  媒体是这个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核心,也是新浪不可变革的核心。

  把时间迅速拉回15年前,彼时的新浪已经开始酝酿自身媒体影响力。在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新浪整合媒体报道资源,首次尝试24小时连续报道,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新的动态和局势变化。随后新浪在大事件报道上,如美国9.11事件、神舟五号发射等等事件中,充分发挥着门户作为主流媒体作用,通过媒体运作制造稀缺价值内容,获得主流网民关注,也赢得了丰厚的品牌广告投入。

  热点事件一直是品牌关注的焦点,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新浪将品牌需求融入到媒体内容中,帮助品牌提升读者对于其认知度及企业形象塑造。作为内容和营销的承载媒体,新浪也在不断对媒体进行改变,它已经不仅仅是门户。

  新浪微博作为当前社会化媒体重要代表,社会和营销作用越发得到提升。今年8月一场司法庭审,新闻当事人济南中院的官方微博成为了内容源头,让用户和媒体在同一时间,同步获得相同信息,带给公民群体全新参与体验,多视角了解事件全貌,可谓带来数字媒体里程碑上,又记了一笔。

  其实,微博拉近了媒体与用户的距离,创造品牌与受众充分“亲密接触”环境,凸显互联网媒体价值。同时,新浪博客、视频、移动APP等媒体形态,也让新浪产生更多更丰富内容源,进一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新浪商业运营副总裁王雅娟表示:“新浪的商业营销思路,是以倒推模式,依托现有新浪媒体、品牌影响力和营销产品资源,为广告主提供营销服务。”

  多形态营销服务

  然而,对于新浪的媒体属性,似乎很多人在认知上,对它进行了分割,门户、微博营销价值被单独拎出来计算,这在新浪商业运营总经理戴杰看来,是对新浪的误解。“很多人往往在主观上将新浪网、新浪微博界定为两个概念,其实它们是同属于大新浪范畴中的。”王雅娟也表示,新浪微博人群同样融合在打新浪网平台下,对互联网用户形成更完整覆盖。

  这个大范畴在数字化媒体平台上。在媒体碎片化时代,新浪通过电脑屏幕及移动终端屏幕横跨门户、视频、微博、移动端四大产品线全面服务用户,形成“双平台+多终端”媒体优势,让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通过不同入口获取实时新闻,也为品牌提供更多用户沟通机会。举例来说,当品牌依托新浪媒体影响力开展营销时,并不仅局限在一个区域内,而是以全媒体传播形式,与更多媒体内容相结合传播,形成媒体互补,覆盖广告主想要影响主流网民群体,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营销关系链。

  新浪首席运营官兼联席总裁杜红表示:“媒体平台化的丰富实现,不仅仅依靠网络产品和技术驱动,同时媒体丰富性需要足够媒体运营经验和强大媒体影响力相结合。”不同的媒体形态之间,用户需求和场景的差异化,需要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运营维度。对于新浪,透过门户、微博等多种媒体形态、多终端、多产品用户覆盖,组成不同团队实现商业化营销探索,对经验数据进行积累筛选挖掘。依托新浪网与新浪微博覆盖中国近80%网民,与媒体影响力和媒体运营经验融合,为品牌提供营销服务,推动新浪数字化媒体平台发展。

  数字生态链建设

  新浪的媒体转型变化,是用户越发睿智发展的结果。

  随着网民上网行为的深入,他们已经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和传播者,碎片化媒体下,他们对于信息需求更为个性化、多元化。因而,更好把握消费者需求,将其与品牌营销目的相结合,也推动新浪必须不断变革。“新浪为睿智用户而变,企业与睿智用户之间,只有一个新浪的距离。”新浪北区销售总经理周全这样阐述新浪的作用。

  通过全面升级营销平台,新浪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门户与微博双平台多终端战略布局,打破与传统媒体平台界限,让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多元联系,可以说新浪为用户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多项选择题。而想要保证答案正确,数据分析怎么能够缺少。

  说到新浪的数据基础,怎好不提它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作为国内主要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为阿里的战略合作,打通户浏览行为、社交数据、购物行为等内容,透过数据挖掘,建立完整营销分析体系,描绘网民的营销形象,并将数据反馈到生态链上相关合作伙伴,优化企业营销决策,提升推广效率。

  王雅娟告诉记者,不同品牌广告主互联网营销投放存在一定差异,新浪在尽可能满足其数字营销多项选择同时,借助人群覆盖和大数据优势,对用户形成数据围绕,进而开展新浪全平台营销选择。其实,在新浪正在构建的媒体平台上,消费者、品牌、数据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互动,提升新浪媒体的影响力、洞察力和推动力,构建一个互联网营销生态链,让媒体形态更加多元化。

  媒体平台化进行中

  “15年来新浪一直在改变。”杜红告诉记者:“从最初的体育论坛到新闻频道到综合网站、门户、多终端平台,新浪已经不是一家门户网站,而是新的媒体形态。”在杜红的眼中,未来的数字化媒体平台方向,是丰富、立体、开放,这从上面新浪转型介绍中,也可看到。

  对于媒体而言,优质的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如今高品质内容来源随着互联网变化而变,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崛起,为互联网提供更为丰富内容素材,满足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内容传播方式也越发丰富,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展现形式,也提升了用户对于内容阅读的兴趣,让品牌在不同终端、时间、场景下,融合新浪丰富内容,对消费者实现影响。

  内容、产品的丰富,让新浪逐渐形成的立体多维度营销链上,品牌更深度与消费者接触互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垂直化媒体过程,它能够实现在满足用户沟通、多元商业需求提供同时,与诸如体育、旅游等领域紧密捆绑,逐渐发展成为行业中一个重要环节或纽带,帮助新浪摆脱单一收入形式依赖,形成营收多元化。“借由微博,新浪正从门户向互联网平台转型,其中自媒体平台、视频、电子商务均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是媒体系统帮助平台上各方实现媒体价值和商业价值。”根据杜红介绍,新浪的自媒体开放平台,将会为自媒体提供文章分析数据、评价、点赞专有工具,通过高质量内容数据分析,预测出用户喜好度和关注热点趋势,不仅仅让品牌,自媒体也可据此进行市场营销规划,透过平台商业分享机制和系统,带来营销收益。“新浪还不完美,未来的新浪数字化媒体世界,还在不断进行探索变革的路上。”

  新浪变革三问三答

  互联网裂变加速,碎片化愈发明显,驱动网络媒体不断寻求新突破,提升自身竞争力。在9月6日新浪商业思想价值Open Day上,新浪首席运营官兼联席总裁杜红直面门户变革中的三大问题,呈现新浪态度。

  问题一:门户是不是已经走向衰落?

  杜红:在我看来,门户是网站的一种媒体形态。新浪在门户时期,曾经也是一直媒体形态,而今天,这种媒体形态已经不仅仅是门户了。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汽车品牌与其一款品牌汽车,二者并不能实现对等。

  门户作为新浪历史发展时期一个重要历史点,今后仍将继续存在,但是在向前迈进的基础上,新浪正在打造数字媒体平台。我认为新浪的未来,和互联网媒体的未来,媒体平台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媒体平台除了以往可以看到频道概念,未来它会向每一个重要领域中,进行横向拓展,实际上,在两年前新浪已经进入双平台多终端时期,媒体平台作为新浪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将让其从丰富性的展现、多终端用户覆盖以及媒体形态覆盖层面,实现进一步延展。

  问题二:对于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新浪的看法是什么?

  杜红:坦率讲,在与阿里巴巴签订协议之前,双方就如何合作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经过后期多次沟通,大致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移动端,一个是数据价值挖掘。

  在移动互联网,新浪微博无疑是一个重要用户入口,覆盖大量移动端网民,通过与阿里合作,帮助新浪更好服务于用户,同时,这也为阿里巴巴提供大量潜在移动端消费群体。

  另外说到数据,新浪经过15年媒体发展,我们拥有的不仅是用户的社交关系和兴趣图谱,还具有海量用户行为和偏好数据,阿里拥有丰富商业消费数据,二者的巧妙结合运用,用户消费行为数据和商业行为数据的打通,帮助企业更好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未来。在我看来,数据的沉淀积累,能够帮助品牌预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也帮助新浪更好挖掘数据价值。

  新浪与阿里的合作,势必会涉及到社会化电商发展,但是不会把微博做成大号美丽说。尽管双方合作刚刚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探索适合微博的社会化电商模式。我对于社会化电商的理解是C2B。

  微博用户有自己的需求、想法和爱好,这些内容制造含有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够推动企业结合用户需求,推送制作商品内容,当前在微博上,已经有大量个人定制账号,借助微博做淘宝推广,未来新浪也希望与阿里一起,通过更多讨论,实现更多C2B建树。

  问题三:对于微信的崛起,您又是怎么看待的?

  杜红:在商业环境中,微信与微博这二者来说,他们的功能具有较大差异化。在我看来,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微博,主要为网民提供更为公共的社交平台,微信则更偏向于提供私密交友圈内社交互动,是两种不同类型互动形式。在数据上,微博和微信活跃度,只是考核一个活跃媒体的一项指标,并没有必然对比联系存在。其实,在近期新浪财报对外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微博每天日均用户活跃数,将近6000万,相比去年同期,其实是增长了50%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A的崛起,即说B的式微,在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形式社交平台出现。

作者:崔文花、孙珺、淇澳、霍雨佳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