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信我国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改革方向是对头的,关键要保证政策措施的落实。”
“未来一年
市场需要投放基础货币在3.5万亿元左右,在外汇占款不再是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渠道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至少要相应下调3~4次才行。”
“我国
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到全面过剩的程度,
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数字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2015年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财政赤字1.62万亿元、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了本届政府对我国
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那么,在当前
经济下行
压力很大的背景下,我国
经济发展的“信心”来自哪里?宏观
经济的走势如何?本刊记者为此对中国国际
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进行了专访。
“信心”主要来自三大
战略的实施
记者: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最近几个月的
经济数据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不过中央领导却对我国
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在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当前
经济下行
压力尽管很大,但我们还是对
经济前景充满信心。”那么,据您分析,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的“信心”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徐洪才:我认为,在我国
经济下行
压力很大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从两个角度对
经济发展“信心”的分析是十分到位的,一方面,我国
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回旋余地;另一方面,在创新宏观调控方面,很多政策工具的运用还有较大空间,今后可以继续加大力度。因为我国
经济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沿海地区很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针对以上
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我国提出了三大
战略:一是“一带一路”,二是“长江
经济带”,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大
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四大板块的融合和全国统一大
市场的形成。可以说,物理层面上的互联互通,又会增加基础设施,如港口码头、铁路、机场、城际之间的列车、公用事业等投资的规模。
除了这三大
战略以外,我们还要结合新“四化”建设,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其中,新“四化”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则是人的城镇化,即要把农民变成市民。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会带来很多投资机会,例如公用事业(如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垃圾焚烧以及煤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建设,会拉动相关方面的投资,并进一步促进区域
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重新布局。
另外,在以上三大
战略的相关城市及其周边,会发展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并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以及找准自己的
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和集聚效应拉动
经济发展,从而提供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而就业机会本身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就业机会的增加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的来说,三大
战略、新“四化”建设,加上自贸区试点、扩容,目前自贸区已由一个扩大到四个,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容,并向中西部、沿边地区扩大和推广,这意味着我国将会加快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因而会进一步促进改革。以上这些方面,都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对
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宏观
经济将会降速提质
记者:刚才您谈到了我国
经济发展“信心”来源的诸多方面,那么,未来我国宏观
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徐洪才:对于未来宏观
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保持,不要大起大落,既要保持定力,也要主动作为,而不是消极无为。保持定力,就是面对国内国际的众多干扰变量,要从容应对,首先要把自身问题解决好,不要受外部的各种因素干扰。要坚信我国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改革的方向是对头的,关键是措施落实要更加有力。
对于2015年
经济发展的数据,我有以下几个判断:
首先,我预计2015年GDP增速将在7.1%到7.2%之间,投资增速会继续下滑,在14%~15%,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投资下滑太多,产能过剩,还有
房地产市场低迷。现在中国很多行业已经饱和,投资不足主要体现在公共品方面。对公共品的投资,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积极性不高。不过,我国找到了一个公私合营,即PPP的办法,2015年是中国PPP实施的元年。
其次,2015年我国的消费增长将是温和的,不可能出现大幅度上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可能在12%~13%。而进出口情况应该会与2014年保持大体一致,出口大概会增长6%,进口情况会低一点,大概在4%~5%的水平。从政策上看,2014年广义货币M2增速偏低,只有12.2%,2015年应该保持在12%~13%之间,必须保持这样的速度才能有效遏制
经济下滑的势头。
再次,人民币信贷资金投放在2014年是9.78万亿元,2015年应该增加到11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应该保持在17万亿元左右的水平,才能够支持
经济的平稳发展。
最后,2015年就业会保持在13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因为我国在老龄化社会来临以后,每年大概会有1000万人口自然退出工作岗位,新增就业人口在减少,这种人口结构性变化有利于保障就业。当然,我国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成效,过去两年
经济结构在优化,一是消费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加,超过了投资的贡献;二是第三产业对
经济的拉动支撑作用超过了第二产业;三是信息消费、
文化消费、
健康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必然会拉动这些领域的投资。
总体上看,2015年是全面落实改革的年份,顶层设计中有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将在2015年公布,如“一带一路”
战略、国企改革等。2015年的各项改革值得大家期待,整个宏观
经济会在一个比较平稳的区间内运行,速度可能会有一点下滑,但是质量会提升,结构也会有所优化。
财政、货币政策将继续发力
记者:我们知道,要让我国
经济发展的“信心”继续保持下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大关键的手段。最近,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频频“出手”,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给小微企业减税,以及连续的降准、降息等。那么,为了保持
经济发展的“信心”,未来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还会有哪些举措?
徐洪才: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力度应更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要抓重大投资项目,重点是落实PPP模式。其实,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这种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将会推动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巨大变革,由以前政府的单枪匹马到发挥民间资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在这里,政府需要做好引导和示范工作,如充分发挥正在成立的丝路基金、创投基金的作用。
二是减税、减费。在减税方面,主要是营改增,减轻企业的负担,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负担,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避免重复性征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税制关系。目前,好多税费都应该减一减,一些亟需发展的领域除了在税费上做“减法”以外,还需要做点“加法”,即将财政补贴纳入计划。例如,我们要进一步引导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等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已经在发力了。最近一段时间,双管齐下的降准和降息正在对
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当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已经改变了。过去,货币投放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而随着国际收支平衡关系的变化,顺差减少了,这时就需要通过下调
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投放基础货币。
根据测算,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以向
市场投放约6000亿元的货币。我们预计,未来一年
市场需要投放的货币量在3.5万亿元左右,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至少要相应下调3~4次才行。我们知道,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从6%慢慢提高到了20%,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从20%慢慢下调到10%以下,其下降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另外,近期我国的CPI和PPI增速在放缓,这为央行进一步降息打开了空间。
不必过分担心通缩风险风险
记者:当然,在我们对
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许多专家也对通缩表示担忧。有分析认为,“从目前国内
经济与货币的实际情况和数据来看,通缩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您也曾在分析近期的
经济数据时指出,当前我国
经济存在通缩的风险。那么,请您再详细谈谈,当前我国陷入通缩的风险有多大?应如何来防范通缩由预期走向现实?
徐洪才:从近期的
经济数据看,我们的通货紧缩主要体现在
生产领域,即PPI连续36个月的负增长,2月份PPI为下降4.8%。对于CPI,最近几个月的数据也是偏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紧缩,准确地讲是有局部性通货紧缩的
压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PPI的连续负增长的具体原因。其实,PPI下跌原因有四个: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国内原材料工业品价格下降;二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商品交易中间环节减少、成本下降,导致价格下跌;三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四是内需不足导致物价下跌。
前两个因素不需治理,是好事。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能降低
生产企业的成本,电商带来的价格下跌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会促进社会消费水平。对于后两个因素造成的通缩隐患,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化解。
一方面,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
市场机制、加大对外投资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一带一路”“长江
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以及一批PPP重大投资项目的启动,都将带动
经济发展,化解部分过剩产能。而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也会向外部转移部分过剩产能。
另一方面,内需不足需要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解决。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发力,而且政策调整的频率还很高,如连续的降准和降息。与此同时,降税也是解决内需不足的有力措施。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分析通货紧缩是否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不能片面地把油价下跌、电商发展导致商品便宜等看成是坏事情。目前,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或者说通货紧缩有点渐行渐近了,但是还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货紧缩。我相信,只要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通货紧缩的风险将会迎刃而解。
投资需要紧跟政策、改革方向走
记者: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准确把握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红利是一道难题,而把握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
市场上的投资机会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据您分析,未来我国
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如何?还存在哪些投资机会?在股票
市场方面,针对当前的
市场行情,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板块?
徐洪才:结合三大
战略的实施,加上我国城镇化还未完成,六亿农民还要进城买房,同时,现有城镇居民还有许多改善性的住房需求。所以说,我国的
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到全面过剩的程度,
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房地产行业仍然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当然,未来
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差异化,像过去那种不正常的暴涨不会再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稳发展态势。
另外,在今年“两会”上,环保相关话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实际上,生态环保治理同样孕育着
经济增长机遇。加大节能环保领域的投入,加快
市场机制的培育,将会释放更多
经济发展潜力。要把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作为促进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这方面的题材,也是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关注的方向。
当然,不管是股票
市场还是
房地产市场,我们都要抓热点,紧跟政策、改革方向走,这样才能有效把握其中蕴藏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