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公道話,過去半個世紀裡經濟學家做出很多極重要的貢獻。例如賽局理論(game theory);例如對過去視為內源性(endogenous)與外源性(exogenous)的經濟因素間交互關係有了更深入了解;例如為資本資產(capital asset)、買賣選擇權與企業負債提出更好的評價模式。有些學者便是因發展出更強大的分析工具而獲頒諾貝爾獎。
但幾十年來,也有很多人對知識經濟的概念普遍抱持懷疑。諾貝爾獎得主索洛(Robert Solow)曾說:「任何領域都可以清楚見證電腦時代已來臨,生產力統計學是唯一的例外。」遲至一九八七年,這句話還能引起同業的普遍認同。
其後經濟學家努力理解與探討第三波的現象。CapAnalysis的董事長暨經濟學家艾森納赫(Jeffrey Eisenach)曾在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服務,他說:「長期以來,學界確實一直忽略了網際網路的重要影響……但現在他們已懂得回頭是岸。」
他指出,在過去五十年裡,有四項根本的改變對經濟學家與經濟分析構成很大的挑戰--至今依舊還未完全克服。
增加該產品對乙的價值。電話就是一個例子,當有愈多人使用電話時,理論上我便可與更多人聯絡,也就使得網絡裡的所有電話變得更有用,更有價值。到一九九○年代初,才開始有人認真研究這種『網絡外部效益』(network externalities)。」
第二項是前面提過的知識產品互不衝突、不會耗竭的特性。例如英文字母不會因被更多人使用而耗竭。再以軟體為例,最初的設計成本回收後,接下來幾乎不需成本便可無止盡地複製。這是實體產品沒有的特性,此一特性的深遠影響還有待探討。
第三項挑戰是小眾化與客製化趨勢的快速成長--未來你可能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產品。理論上,不同的產品應該有不同的價格,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也必然對市場造成影響。
另一項重要的發展是資本可被帶到世界各地,艾森納赫認為,「這已徹底改變經濟體制的運作。」
經濟學家很努力思考這些問題,但艾森納赫指出:很多經濟學家依舊低估了知識經濟中的創新與變化--忽略了形勢的變動不居……諸如創新如何快速改變整個產業、改寫貿易條件、顛覆相對優勢。
最後一點,目前還有數十億人的生活僅足溫飽,如果能讓這些人快速進入資訊經濟,必然會對生產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學者可能都忽略了這一點。
被忽略的革命
面對前所未有、愈來愈複雜的各種問題,經濟學家終於開始正視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的重要性--過去這些學科向來被譏為不夠「科學」或不夠量化。於是出現了各種新的經濟學分支--如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等,還有各種分支的分支。
經濟學家也開始探討伴隨革命性財富而來的許多問題。舉例來說,艾森納赫告訴我們,現在的生活水準指標已做了適當的修正,將同一產品新一代的品質改良納入考量。此外,很多學者撰文探討一種新的成本:即消費者做出理智選擇之前取得資訊的成本。他們也嘗試研究複雜的智財權、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以及革命性財富的其他議題。
然而,還是有很大的空缺待填補。智財權雖引起很多注意,其實並未獲得充分了解,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知識產品互不衝突、不會耗竭的特性。另外還有一些明顯的問題亟待解答。例如有些知識必須與其他知識相結合才能凸顯其價值,又如財富系統相衝突時的非同步化效應或對貿易模式的影響等,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定論,有些甚至還未開始討論。
雖然也有個別經濟學家或團隊很努力進行研究,但整體而言,學界並未充分了解今日近乎失控的革命性改變是多麼驚人。目前還沒有人有系統地探討人類與時間、空間、知識的關係如何改變,如何交互影響,更不可能釐清所有深層元素的改變。
自從半個世紀前展開財富的革命,學界還未能找出一套統一的理論,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定位與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