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任,孔繁任讲师,孔繁任联系方式,孔繁任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国咨询业的领军人物、 中国十大策划人之一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孔繁任:机构董事长孔繁任应邀出席第七届金鼎奖营销
2016-01-20 47620
客户:万豪酒店 地点:北京市 - 北京 时间:2010/4/17 0:00:00 2010年4月17~18日,第七届中国营销论坛暨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万豪酒店举行。 作为有“中国营销诺贝尔奖”之誉的“中国杰出营销人金鼎奖”的创始与策划人,机构董事长孔繁任应邀出席此次盛会。 在此次营销论坛对话环节,孔繁任通过对营销人起伏成败的观察,论述了自己对“营销精神”的独特理解。 附论坛发言摘录:   主持人顾环宇:顺着李总的话题,我就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座的这四位的关系,为什么是我们四个人坐在这。李总是从第一届金鼎奖开始是组委会的主席,孔老师是金鼎奖的执行委员会的主席,赵老师是我们最早金鼎奖优秀案例获奖者之一,我从第一届金鼎奖开始是首席金融官大家也都讲新闻发言人,想一想这10年一晃之间好象第一届的事情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开始设计了很多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就是见证中国营销这10年来的大的变化。也就像我们题目所说的大是大非,我们下面就想请孔繁任先生跟我们谈一谈最开始这几届的主题了?   孔繁任:我想大家都很闷,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大家就会体会到金鼎奖的缘起和发展。第一个小故事2001年我去美国把我们的金鼎奖颁发给全球营销支付菲利普科特勒先生,他接到这个大奖他说我接到一个全球发展最快关于营销的荣誉,我很开心。说到第二句话说金鼎奖是颁给营销人的,他说我们在全球的范围内看到各大营销奖项都是颁给企业或者是针对案例颁发的,还没有听过一个奖项是针对人来颁发的,他觉得很惊奇也觉得中国人很大胆,说这是我拿到最有新颖的大奖。   第二个小故事第一届金鼎奖办的时候有很多营销人有顾虑,包括今天非常知名企业的营销总裁都经历过这样的故事。大家兴高采烈来参加金鼎奖老板不乐意,老板反对不给钱,我在这里不点名我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营销总裁来金鼎奖之前给老板说了一句话“明天的会我去定了,如果因为我参加这次会因此被开除我也认了。”所以,当时我非常的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第一届金鼎奖有一个数据可以给大家参考,第一届金鼎奖我们一共正式代表360几位,但是有70位来自于猎头公司。这也是我们遇到阻力,包括科特勒非常惊讶这个奖项的特点,我们把奖颁给营销人,在此之前所有的聚光灯都是照在老板身上,所有的聚光灯是照在企业案例上面,但是营销人在聚光灯躲在最后面,这两个小案例就可以看出我们创造金鼎奖的初衷要把营销人从后台推向后台。所以,销售与市场在第一届金鼎奖过了以后出了一本特刊中国营销英雄。   李颖生:第二届我们提出的主题中国营销走向世界,所以我们就约了正式科特勒先生正式邀请到会上,又把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也把他请过来,还把美国营销促进会的威廉姆斯请过来,还有法国的营销协会主席让皮尔(音译)这样给中国进行了一个真正理论的营销盛宴。   主持人顾环宇:不仅我们把他们请进来了而且我们也走出去了,包括我们把金鼎奖办到美国去,更多的事是孔老师来操刀的?   孔繁任:环宇一直让我来讲故事,大概在第一届金鼎奖和第二届金鼎奖之间我差不多往返美国有5、6次。其中有一次在美国营销促进会做一个演讲,是关于中国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20万保健品大军那种营销方式其实影响到我们后来很多行业的营销方式,比如到今天为止橡果国际还都是受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影响。当时把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在美国做了一个交流,交流完了我说一句话请美国的营销专家给我们把把脉诊诊断,结果美国人非常认真,一双真诚的眼睛给我说孔先生既然保健品的销售方式在中国卖的那么好,那么有效,我们作为营销学者首先是营销人创造了案例,创造了奇迹,然后我们去总结。总结完了以后我们再反过头来到实践当中去验证,所以假如我们要获得中国保健品营销的发言权我们应该去中国了解中国的市场,向中国学习然后我们才可以来跟你们一起做检讨。美国营销学者这种精神和他们对话的方式,当时让我非常的受感动,所以我们做了几项决定,我记得他们的美国营销促进会大会,他们的颁奖典礼是在午餐,中午几百号人都是美国商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在营销有杰出贡献,有著名畅销书非常高的大会,有400、500人,下面摆了几十桌西餐上面领奖。我在会上代表李总做了一个发言,我们金鼎奖决定在美国设立金鼎奖,为什么设立这个金鼎奖?是用来鼓励美国专家学者研究中国的市场,研究中国的营销,以这样的研究成果来获取金鼎奖。当时我做完这个发言时间不长,大概3、4分钟,全场起立鼓掌。我回来写了一个文章,我没有想到在美国最顶级的大会上,我作为中国一个普通营销人受到这么一个礼遇,我明白也相信这个礼遇是给中国,是给中国市场,是给中国营销的。由此我们做了几项决定,第一金鼎奖在美国颁发,第二菲利普科特勒先生跟我们合作沟通的非常好,把他的全球营销大奖的授权无限期授予给了我们。第三每年我们的金鼎奖大会我们会派出一个代表团,赵总就是我们代表团第一批成员,我们会有一个代表团去美国,美国也会派出一个代表团来,所以我们大概做了这么三项决定,这就有了第二届金鼎奖这样的规模、规格和档次。   其实我们大会开完以后并没有结束,像舒尔茨先生又跟我们一起去了广州跟科龙做了一次对话,然后又去了北京做了对话,有评论说西方营销的风吹遍中国,在第二次金鼎奖有一个更尖锐的观点,是营销改变了市场还是市场改变了营销?你们做营销都会有一个体会,我们买了书用的营销学的思维方式概念基本都是美国的,我们的市场跟新加坡、印度、台湾包括日本都更接近,但是读的书很少是这些东方国家地区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操作营销很多方式是美国人读不懂的,所以当时我总结了一句,我们用美国人的概念在思考营销,但是我们用中国人的脚在走中国的营销之路,所以这是我们第二届金鼎奖的初衷,也是最终所获得的一个成就和效果。   主持人顾环宇:其实我们在过了第一届金鼎奖对中国营销人鼓舞后,第二届中国金鼎奖跟世界接轨以后所有我们在考虑的问题。我记得那个时候孔老师老跟我说一句话,就是毛主席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营销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所以,其实第三届,第四届我们和李总,和孔老师在商量的时候,怎么样创新中国营销,怎么样提升中国营销,我们怎么样在跟西方的营销交锋、交往、融合的过程当中让我们的中国营销出色?包括孔老师哪一届还组织过赵强刚才说的王中秋所说的细节营销?   孔繁任:汪中求是我们深圳一个员工,他写的第一本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我给写的序,发行量是1500册。他第二本书就大发了,当时第二本书《细节决定成败》,有一天安全部的领导突然电话打到我们公司说你们这有一个汪中求的吗,我说怎么回事?说找汪中求讲话去了,他有一次在会上给我讲《细节决定成败》的发行量仅次于新华字典,新华字典发行量第一,他的书发行量第二,这就是汪中求现象。他说其实这个书本来应该你们写的,因为我们本来发行一系列的经济化营销文章,你没有时间写我写了没有想到一下子突破200万册。我为什么讲这个书的背景呢?他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我们畅销的不是一组书,比如执行力,没有任何借口是一批书畅销了。这批书的背后是另外一本书,所以搞图书的人在这里得到一个金科良言,书不能卖给个人,应该卖给老板,老板一喜欢一下子所有员工人手一本。这些人的畅销要素不是自己要看,是老板买这些人给员工看,原因是什么?解释就是少废话你把任务给我完成了,不要讲理由把事情办成你就是英雄,你说这样的书老板不愿意看吗,当然愿意看了。所以,第三届金鼎奖是在中国营销过于粗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精细化的营销。顾老师当时在新华社发底稿也是这么发的,但是第四届金鼎奖转了,创新走出危机,主题是要通过营销的创新来走出危机,就是刚才赵总讲的。   我们再来看财经第二类书的畅销就不一样了,《蓝海策略》,《世界是平》,你把这打一个包在看所有的这些书都在讲策略,在讲商业思想,光是事业不行了,《执行力》畅销的时候是老板最郁闷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老板一路往前走的时候自己忽略了员工的教育,你老板天天满世界飞什么人都能见,MBA读了好几个进步快,但是你的团队没有进步。这时候突然回过头来,叫你把水泼到年轻人的脸上,回过头来说你为什么这样,所以等等这一类书的畅销我们管理的粗放和管理的没有抓紧所造成的后遗症,老板把这样的焦虑转嫁给了员工。执行力靠策略来执行,军队的执行力很强,上去守住这个阵地,没有命令不准回来,我们要有蚁族、狼族、凤族的精神都没有用,你必须有明确的策略和指令才有执行力。所以,回过头来我们畅销的书都是有关商业思想和策略的,正好应了金鼎奖第三届,第四届创新走出困境两届的主题。   主持人顾环宇:经过了这两届之后我们就转入到了05年,从05年开始实际上中国的营销完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什么阶段?就是我们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够感觉到中国营销强大的阶段。强大到什么地步?强大到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世界人民感觉到离开中国的产品,离开中国制造,离开中国营销人把我们这些产品和服务营销到世界之后他们活不下去了。甚至再往后两年,一直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停滞,都在缓步发展甚至是负增长的时候,我们整个中国在逆市的飞扬,所以在见证这一段营销过程当中,我们金鼎奖的主题就又开始发生了一些变成,尤其是到第五届、第六届的时候我们产生了一些比较新的概念,应对站在全球的背景下,站在融合和谐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有了新的主题,这个应该请李总跟我们介绍一下?   李颖生:我觉得时间很长了,后面简要说一下。从第五届开始我们金鼎奖就由上海搬到了北京,第五届是2007年的12月,那个时候和销售与市场举办另外一个论坛叫“中国营销创新论坛”和在一起开,那届我们提出了创新融合国际竞争力,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情况我们一直提出来包括销售市场杂志也好,包括我们的论坛也好,我们提出来一个概念与中国企业同平共振,他遇到的困难和要走的方向,把这个当成主题。到那个时候,我们发现还是学着西方的,科特勒又一次来到中国在和企业对话过程当中,他很无奈,很多东西企业提的具体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当时我们还有一个金鼎奖的评委,就是两岸三地著名的博导,其中有一个评委是港大的教授,他给科特勒提出营销管理你的理论就在香港来使用30%是错误,是行不通的。你西方的东西,学的西方东西走中国路,香港和大陆可能还有区别。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主题变成融合,这种融合主要是中国营销模式和国际营销模式,后来给科特勒讲什么地方行不通,我们觉得这样的主题需要真正的融合,在那个时间第五届就实现了创新融合走向国际竞争。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