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和达能的口水战一再升级,娃哈哈的员工、经销商、娃哈哈投资的企业所在地政府与很多公众都同仇敌忾谴责达能,声援娃哈哈和宗老板。
很多的声援背后的潜台词是“如果达能强行低价收购娃哈哈,他们将发挥自己的能量让达能拣走一个烫山芋”。
感恩宗老板的娃哈哈员工和经销商站出来支持娃哈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达能并购成功,娃哈哈员工与经销商坚决地离开娃哈哈或不经销达能控股的娃哈哈产品给达能以压力。这是他们自己的权利。
但一般公众的声援中不理性的成分显然非常严重。那些大骂达能甚至把达能此举无限上纲上线为“八国联军的经济侵略”者显然无视市场经济契约和诚信原则。
娃哈哈投资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也声援娃哈哈,表示坚决反对达能控股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有的言下之意是“如果达能得逞,地方政府会通过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公权力量找找茬”。这是对法制的藐视。
其实,争议的焦点商标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以及商标使用权最终属于哪一方,法律一定会有明确定论。最终的判决结果与声援得是否慷慨激昂根本无关。
感情上,作为一个品牌战略的研究者,我把第一本品牌研究专著的书名定为《本土品牌战略》,热爱民族品牌的感情不亚于很多人。我当然希望商标使用权属于宗老板掌控的娃哈哈,我们也坚决支持娃哈哈举起《反垄断法》和《商标法》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如果法院判决娃哈哈商标使用权属于达能,那我们也理性坚决接受这一事实。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继续给予达能收购后的企业合理的国民待遇。
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媒体抛开狭隘的民族情节,客观公正的进行了事件的剖析,而且杭州市经贸委和国家商务部也明确表明“这属于法律上的纠纷,应该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的立场。这说明我国的政府和媒体已经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尊重诚信、契约这两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前段时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的处理,也充分显示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用强硬的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绝对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当然娃哈哈事件也给予我们很多的教训和启示:
第一,通过达能强行收购娃哈哈的事件,我们的企业家和各级政府会对吸引外资有更加理性的思考,改变长期以来把吸引外资作为招商引资唯一方法的盲目行为。结合今年两会已经提出的对外资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势必会对我们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第二,目前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已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变为收购并购。这使本就不算强大的民族品牌变得更加汲汲可危。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额达到410亿美元,同比增长71%。外资不是善良的天使,也不会象达能所说的一样“不管品牌的管理者是谁,品牌都将属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大多是为了控股某些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这样民族品牌的存在就会面临巨大威胁——因为外资企业完全可能将并购的国内知名品牌,利用其控股地位,限制品牌的发展或干脆将国内品牌打入冷宫,这会造成许多民族品牌日益萎缩甚至从此消失。
如果通过这一事件能促使企业和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国品牌的保护也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感,但是,爱国不应该狭隘。因为没有对契约和法律的绝对尊重,市场经济就会失序,还谈什么打造强势大品牌。
当然,我们希望当初达能与娃哈哈签的商标转让合同是违背中国法律的,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坚决支持娃哈哈依法拿回商标所有权和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