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达,厚达讲师,厚达联系方式,厚达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教育,心理学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厚达:每天一点心理学0619(上)
2018-06-19 2481

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父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心态结构和恰当的行为表现不仅可以提高父母的威信,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认识“PAC理论”196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PAC理论。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因为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心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父母”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心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儿童”心态像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根据PAC理论,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每一种心态都不是绝对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态有权威、主观的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一面;成人心态有客观、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儿童心态有幼稚、冲突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根据场合需要,及时进行心态转换。例如,在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父母应该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在家庭里,父母是核心,是家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孩子学习时,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发动者、督促者、激励者和评定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父母必须客观、理智、以身作则,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在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中,父母则应用“父母心态”支配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关心、爱护下一代。父母应当亲近孩子,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饮食起居、吃穿住行挂在心上,尤其要在孩子生病时给予更多的关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当是自觉的、普遍的、持久的、细致的。而在娱乐环境和娱乐过程中,父母则应以儿童心态为主,扮演孩子的朋友角色。这里所说的儿童心态,是指天真、活泼、真挚、可爱的一面。比如,在操场上、公园里和大自然中,在做娱乐活动时,父母应暂时放弃成人角色和父母角色,发掘出自己的童心,最好像儿童一样天真、活泼地融入孩子中,同孩子一起玩、一起乐。和孩子玩得尽情尽兴,身心充分放松,就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适时地运用PAC理论中的三种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能适应孩子的心态和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各种目标。如果父母总将自己的心态放在成人心态上不变,那么,孩子对你会敬而远之;如果家长总是父母的心态,孩子处处被管、被照顾,则出现厌烦和逃避的心态;如果家长总是儿童心态,时间长了威信也就没了。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心态失衡,导致PAC理论出错位、僵化的现象。小故事在一列开往西北方向的火车上,一位作家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原来,这位父亲小时候家穷没念过书,自然也就没什么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着孩子瞎混,于是就想出一个教育的办法。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他就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然后孩子做作业,他自己也跟着在旁边做作业,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学习的劲头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点大学……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和孩子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的内心很贴近。有心理学家为了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曾对1000名初三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是:71%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28%的孩子不愿和父母讲心里话。在回答“你最亲近的人是谁”时,41%的学生回答是同学,28%的学生回答是老师,只有12%的学生回答是父母。而对家长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超过80%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距离和隔膜。正是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有隔膜,孩子不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父母也由于不了解孩子而容易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和孩子之间很容易出现分歧甚至冲突。要想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听父母的话,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会消除与孩子之间的隔膜。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和孩子像朋友那样交往,使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孩子才愿意和父母进行交流,从而使教育目的更容易实现。要成为孩子的朋友,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⑴与孩子有共同语言。父母要了解孩子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了解他们对人对事的见解,找到与孩子相似的地方。例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演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我可觉得他没什么优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也没意思”,从此便不再与父母说他的偶像,转而去寻找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父母有必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⑵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父母如果在任何时候都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就容易和孩子形成人为的代沟,变得难以沟通。最好的方法是“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缩短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要和颜悦色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要总用命令、训导式的口气。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回家了就只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⑶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把心里的想法告诉孩子,同时听听孩子的建议。告诉孩子你多么爱他,让他知道他对你多重要,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在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⑷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要了解孩子,才能及时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但这种目的应当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让孩子袒露心扉,而不能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孩子心中藏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父母应该以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不要苛求孩子把什么都告诉你,更不要通过翻看日记、跟踪等方式来了解孩子。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