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百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前副主任
回顾起来,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过程中,有三段时间遇到的困难较大。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二次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三次便是当下。思考当前的问题,与前两次作些比较,可能会有所启发。
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我国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当时,既要解决十年“文革”造成的种种问题,又要探索新路,很不容易。这一时期的成功突出表现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方面是通过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对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同时通过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完成了与此前历史的切割。这就为凝聚共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应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提出的“小康”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它使党提出的现代化概念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也使得现代化不仅与国家的发展,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战略构想是以小康为指导的。
那几年国内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外部环境十分有利。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其他主要西方国家都愿意支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因为中国的发展既可以增强制衡苏联的力量,也可以为它们摆脱滞胀、实现经济增长创造机会。不过,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并非凭空而来,前提是我国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以及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当年,不仅把握外交方向和方针政策,还亲自出马做了大量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中国遇到第二次困难。起因首先来自内部,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经济上,主要是渐进式改革走到一个关口,作为过渡措施的双轨制难以为继;同时经济在几年内上了一个大台阶,积累起不少需要化解的问题。1988年决定进行治理整顿是正确的,但试图把价格闯关作为突破却是失误,结果引发社会恐慌心理。政治上,主要是十年改革带来一些新问题,如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思想意识形态“自由化”或多元化、“官倒”和腐败的出现、脑体劳动倒挂等。这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处理不当,致使矛盾激化,酿成政治风波。外部环境变动是这次困难加剧的原因。国内政治风波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稍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能够克服第二次困难,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应对措施也是有力的。对内,在平息政治风波后,采取进一步改革措施,如大力改善党的领导、开发浦东、建立证券市场等,最重要的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一方面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既顶住压力,又努力恢复和改善关系,打破制裁;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内外两方面措施都收到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除应对得当之外,还应看到,克服这次困难有内外两方面的基础。在国内,主要是改革开放已使大多数人,特别是农民和工人受益,亲历“文革”的干部群众对那十年记忆犹新,也不愿国家再次陷于动乱。在国际,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使许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受益,它们也不愿中国倒退和闭关,而坚持制裁只会使中外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上述种种因素构成的合力,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扭转了局面。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一次进入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段,其原因也包括内外两方面,不过分析起来又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从国内看,主要是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正进入一个中速、甚至是相对低速增长的阶段。第二,在经济发展之后,财富的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贫富分化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这一问题更趋敏感。第三,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明显变化;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统筹协调各方、凝聚改革共识要比以往复杂得多。第四,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如环境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老龄化问题、腐败问题等等。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化“起飞”阶段完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类是新体制不完善、不健全所造成的。后一类实际又分两种情况,一种确属新生事物,还需要成长;另一种是表面看起来是新的,但旧的成份很多,有些问题我们以为在改革过程中已经解决了,实际上仍未解决,或有所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