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鹏志,冯鹏志讲师,冯鹏志联系方式,冯鹏志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央党校教务部副主任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冯鹏志:冯鹏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2017-08-11 264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当代中国哲学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道路的历史建构成果,也参与和建构着中国特色及其理论意义。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入呼应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时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深刻回应时代和世界的重大思想关切和精神需求,是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担当。

  坚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根本立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和最受重视推崇的伟大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众多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新分支、新部门,对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丰厚宝藏进行挖掘、提炼和阐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也是我国哲学发展和哲学工作者长期坚持的研究传统。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党情就在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人民生活、聆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诉求,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线。问题是“构建”的起点,也是“构建”的动力源。坚持面向中国问题,面向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上引发的重大问题,把哲学的研究主题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是我国哲学能够实现学科发展、学术深化和话语建构的重要历史经验和鲜明特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必须聚焦这一时期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努力呼应和满足改革发展实践的需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研究纲领。坚持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存论的本体论的地位和意义,把实践作为理解一切的出发点,是马克思能够实现人类哲学史上“天才的世界观”和“伟大哲学革命”的突破口,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根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正是立足于实践观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新世界观”,重新理解、诠释和建构各哲学分支学科与研究论域,从而推动了我国哲学观念和哲学理论实现深刻变革。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及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出发,推动中国实践更深刻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形成中国思想。


  突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问题意识

  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哲学的本质不是对世界做出某种永恒的终极性解释,而是以“改变世界”为导向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为我国哲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历史性地提出了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突出其现实地理解、阐释、协调和引导人与世界关系的追求与导向。

  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和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分析、系统总结和意义诠释,是我国哲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路径,也是哲学创新的重要研究范式。当前,突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加强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诠释和意义阐发,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分析研究,努力从哲学层面上提炼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概括新实践、形成新导向。

  坚持让哲学讲中国话。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话语中建构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面向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更要发出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现实地构建和进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打破西方话语长期垄断哲学表达的局面,又要把我们自己的哲学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和话语建设统一起来,以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来表达阐释当代实践、创新转化本来话语和吸收借鉴外来话语。


  面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重大议题

  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变动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需要坚持面向并努力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议题。

  发展研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必须高度关注发展观问题、以哲学方式对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阐释评价的任务。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个社会的诸多结构功能层面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也要求哲学工作者必须努力从发展观层面展开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工作。概言之,就是要深入阐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新常态及其新特征,以发展研究的新发展助推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研究。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第一动力和命脉。然而迄今为止,哲学界对创新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力度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我国哲学工作者应当跟上时代步伐,从对“创新”范畴的解析切入,深入研究创新理念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内在关系,展开对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文化的系统研究,着力回答创新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进步与代价、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哲学层面上的问题。

  治理研究。治理是当代社会面临的深刻挑战。国家治理、政党治理和全球治理是当代治理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党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理想、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而贯穿于这三大治理中的本质和主题,就是在治理问题上如何处理标准与选择的矛盾关系并合理“选择”具有共识性的“标准”问题。因此,深刻揭示和阐明当今时代所能承诺和选择的作为“标准”的治理规则和治理方案,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需要高度关注的新论题和新视野。

  文明研究。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人类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只有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交流互鉴,才能现实地推动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进入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及其文化霸权的全球扩张不仅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伤害和代价,也严重扭曲了人类的文明观和文明交往思维。今天,当代中国的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趋势,中国道路内蕴的文明对话的精神实质正在展现出更加普遍而广阔的世界历史意义。从文明研究的高度展开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哲学论证,正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重要生长点和广阔空间。


  形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基本路径

  坚持固本开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学务本,本立道生”。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经典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之根和丰厚土壤。在正确地理解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我们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的基本路径。今天,坚持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持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新的历史起点、根本指导和阐释重点,努力形成我们党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理念、宏大叙事和哲学提炼。

  坚持融通创新,进一步整合马中西三大研究传统。“和实生物,通则无碍”。任何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现实的哲学形态,都是在融通古今中外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结果。只有融通没有创新,只能有欣赏旁观却不能实现自我创造价值;只有创新而不融通,则势必流于孤陋寡闻、单调贫乏、自说自话。因此,既坚持哲学问题的世界普遍性和人类共同性,又坚持哲学表达方式和风格气派上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努力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大资源和研究传统,推动其更加深入地相互开放和摄入,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径,也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

  坚持从实求新,深刻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明对话的本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以自己独特的超越突破方式成就出绵延不绝的轴心文明,以独到的哲学理念、道德实践和人文精神建构着中国人的生存境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为不同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对话提供了样板和动力。因此,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历史使命和实践路径,就是要通过哲学的方式去呈现我们的民族复兴所内在的能够推进文明对话和万邦协和的文化基因和意义本质,从而以“哲学中的中国”的中介让世界更深刻地知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