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逢雨,周逢雨讲师,周逢雨联系方式,周逢雨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作文、阅读、教学改革、家教、早教培训专家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周逢雨:轻快家教--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2016-07-25 3386
对象
家长、准父母、幼儿园、中小学、社区
目的
全国、全球都掀起了家庭学校化、学校社会化、社会家庭化的浪潮,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充分互动、互补、互融,形成家庭具有学校和社会功能、学校具有家庭和社会功能、社会具有家庭和学校功能的趋势。
内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过重要讲话: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那么未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有何规划?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里都做了哪些部署?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是否能赶上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红利,让自己和孩子成长的更好。

除了一直炒的沸沸扬扬的家庭教育立法以外,其他层面又有一些什么好的建议呢,通过思考,整理如下:

1. 成立家庭教育统一管理部门

从国家层面看,一直以来,家庭教育的归属问题十分模糊,很多行政部门都在负责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比如教委、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但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家庭教育也不是这些部门的重点工作,从时间、精力、专业、整体规划等角度都难以做到极致。

2. 设立家庭教育学科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设立家庭教育学科,很多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大部分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家庭教育。没有在专业上形成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

3. 制定家庭教育法律法规政策

家庭教育涉及到人生的很多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最好预前教育。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把相关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比如结婚前、生孩子前、孩子在不同阶段、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等。

4. 完善家、校、社合作协同机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缺一不可。怎样保证三种教育不脱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家庭教育关注能力和品质方面的培养,社会教育更多关注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积累。怎么更有效的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从而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5. 指明家庭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很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简单理解为家庭学习。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的关注点在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认真听讲,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节假日给孩子报无数个培训班,美其名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家长关注的只是学习成绩,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只是关注到眼前,没有关注未;,只是考虑智力因素,忽视了非智力因素……。

我们需要引导家长,达到目标全面,着眼未来,但要脚踏实地。

6. 编制不同阶段的家教规范或者指南

家长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不同的工作,不可能对家庭教育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也不需要掌握过多专业知识,如果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于不同阶段、共性的、普遍的存在的操作指南,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孩子科学、长远的教育和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7. 明确家长在不同阶段培训内容

家庭教育的大目标和大方向有了之后,要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成长特点、各种关键期。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阶段,比如0-6岁需要做什么,6-12岁需要做什么,12-15岁需要做什么,15-18岁需要做什么?不做提前教育,也不做事后弥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8. 形成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同,但还远远不够。很多家长、甚至学校都把家庭教育当作非常重要,但不紧要的事情,因为一时的教育好坏,对孩子的影响不明显。岂不知,正是日常的每一个小的影响,造成了孩子成年后天壤之别。全国上下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大环境。真正做到强壮少年、强壮民族、强壮国家。

一、  背景介绍

当前,全国、全球都掀起了家庭学校化、学校社会化、社会家庭化的浪潮,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充分互动、互补、互融,形成家庭具有学校和社会功能、学校具有家庭和社会功能、社会具有家庭和学校功能的趋势。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已成气候,形成浪潮,而“轻快家教”,主要特征和内涵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

(一)党和政府号召构建“三位一体”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1年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中国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对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强调要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和体制,通过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会、社会型学校的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素质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全球浪潮推高“三位一体”

随着人类分工的细化和生产力的提升,教育水平也水涨船高。近几十年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4.0”浪潮,正席卷全球。国际上,“学习型家庭与社会”“无围墙学校”运动,经过50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学习型家庭与社会”“无围墙学校”在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这一重点的同时,注重解决学生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注重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更专注于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向心力、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更重视学生的组织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更重视解决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即长于知识短于实践的问题,更重视解决学生能“读万卷书”,却难“行万里路”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高度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的席卷,催生了家校协作体、校际联盟、社会教育联合体、联合办学同盟、教育共同体等新兴“物种”。这些“新物种”既分工又合作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同时又竞争共享生源链、师资链、教材链等。其中,美国教育机构联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直至20世纪90年代步入盛年,至今仍然长盛不衰。

(三)教育主体和客体渴望“三位一体”

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教师和学生,最渴望实现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

我们曾在网络和实地发放了十万份调查问卷,收到近一万份,统计如果如下:

 

现实中的教育

理想中的教育

方针理念

学而优则仕/为国为民

78%

培养独立人格公民/自由成长

72%

为谁学习

父母的期待

63%

自己的梦想

87%

学习动力

改变命运

92%

兴趣爱好

85%

教学方法

仓储式再现式过去式刷题式

91%

探究式思问式未来式项目式

83%

学习内容

(不一定有用)知识

86%

(终身受用)智能

81%

教育特征

补短

94%

扬长

86%

师生关系

听从/顺众/跟从

82%

质疑/挑战/引领

77%

校园教室

刷题填鸭考试集中营

84%

探玩创作展示伊甸园

79%

教改方式

无视学生和规律的花哨折腾

90%

相信发动依靠学生去创造

91%

从调查结果看出,绝大多数师生对现实教育不满意,并且向往理想中的教育。学生对现实教育的种种疾病,如家长不放心、学生不放松、教师不放手、学校不放开、社会不放宽等,非常不满;对教育方针利已化、教育渠道单一化、教育生态僵死化、办学方略应试化、培养目标白领化、课程脱离实际、教学死讲苦练、教法专制霸权、效果高耗低效、评价分数至上、管理包办代替等,非常不满。

对现行教改,学生和老师不愿意像面团被大人和上级任意改造,而是要求自主自创,希望教改不应由大人和上级说了算,而必须由主人----师生说了算,并且强烈地表达了希望实现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

(四)未来教育必是“三位一体”的整合和联动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势不可挡,教育领域的新陈代谢,势难独免。顺昌逆亡,就在明天。明天的教育,必将是开放共享冲垮封闭垄断、高效便捷捣毁低效高耗、跨界融合打破校社壁垒、灵敏思问代替过时僵死,呈现出时时、处处、自主探究式、碎片化、社会化、终身化、移动式学习。

未来教育,学校、教师不再是德智体美劳的垄断者,甚至不是提供者、培养者、引导者。未来教育,信息海量化、知识碎片化中,学生的道德虚无化、思想肤浅化、思维定势化等,必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力协作,整体联动,联合三方面的优势。未来教育,学生的身心懦弱化、审美低俗化、生存低能化、沟通封闭化等,必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措施,任何单方面,将再也解决不了学生的教育这个大问题、这个复杂工程。

    (五)当前教育越来越认识到“三位一体”的重要性

    不必讳言,当前的中国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忽视学生走入社会的发展;过分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体验、探索,特别是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分注重考试分数的量化和传统纸笔测验,忽视其它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的综合运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内容过时,教育主体(教师)唯一,教育渠道单一,忽视教师主体(教师)的多元化,忽视教育渠道的多样化,忽视教育方式的联合化,忽视教育方法的实践活动化,等。

随着全球化和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中国的教育越来越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是解决教育瓶颈的不二法门,全社会和教育界人士逐步认识到,只有“三位一体”,才能实现教育的以下理想:

一个目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两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三个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发展、特长发展;

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因此,在以上大背景下,几乎所有家庭、所有学校以及全社会,都认识到:建立旨在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轻快家教”,是大势所趋,是顺理成章,是水到渠成。

二、开展“轻快家教”的意义和作用(必要性)

    “轻快家教”的主要特征和内涵,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开展“轻快家教”,主要有以下意义和作用:

()削除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上的隔阂和误会

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彼此交流顺畅、互相理解、认同支持、促进合作的重要形式。不少学校的“恨铁不成钢”,不少家长溺爱孩子,不少社会单位追逐金钱,使得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导致“沟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使“沟通”无法进行。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开展“轻快家教”,可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消除“沟通障碍”,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积极性,整合三方的教育合力,使三方主动地、愉快地优势互补搞好教育工作。

(二)“轻快家教”之“三位一体”的必要性

1、学校教育对家庭、社会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学校的校舍、师资、设备等与社会上其他潜在教育因子一样,是家庭、社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并且,由于学校教育因素集中,教育影响广泛而长远,所以对家庭、社会教育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成为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支柱。

目前学校教育仍以教学为重心,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社会教育的协作和支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带来的家庭、社会问题普遍受到重视。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处境尤其令人担忧。当前家庭、社会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因而十分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协调沟通、通力合作,予以正确的指导,以纠正其不良习惯和行为。

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新问题。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无益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对科学文化、生活技能的学习有害无益。此外,由于当前社会竞争过于激烈,家长对孩子往往抱有过高期望,家长的溺爱和学习上的过分苛求,对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这些问题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纯依靠家庭教育就能解决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参与其中,“三位一体”才能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2、反过来,家庭、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很巨大

家庭和学校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的转变,即促使学校教育目标从封闭性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定位中走出来,并在“终身教育”的维度上得到了重新定位。

家庭和学校教育,促使学校开始借助于社会上其他人士如学生家长、政府官员等的力量,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并使用社会上其他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场所----尽管这些对学校教育都是辅助性的。

家庭和学校教育,也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在原有课程中都增加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或者开设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课程。

家庭和学校教育,促使学校教育从原来的条块分割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纳入社会管理体制中。

(三)开展“轻快家教”的迫切性

开展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轻快家教”,非常紧迫,极其迫切。

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资源可分为物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物质教育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教育场所、图书资料和教师资源,是指社会公共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栏、管理人员与教师资源,是指各个家庭中家长所从事的行业知识、技能、经验、特长等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社会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会意识、社会归属感、精神文化状态、学习气氛以及社会人文历史等。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家庭学校化、学校社会化、社会家庭化,势在必行,大势所趋,非常紧迫,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全世界各国都在你追我赶,谁在这三方面的整合领先一步,谁就能抢占先机,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学习型时代,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兴未艾。审视这个时代,谁具备“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谁就能抢占先机。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套的知识、技术快速贬值,传统的“一站式”的受教育方式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足以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停滞不前只会被信息和知识的洪流推向无知和时代的边缘。达尔文曾说过:“自然界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学习型时代。

办教育,一定要兼收并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长处,以增加“三位一体”的广度。而这个广度决定着教育的深度。教育要发展,就要有开放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充分吸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特色、管理机制、发展策略。我们必须及时把握改变时机,及时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还要选择好发动变革的时间。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社区资源整合正是作为变革前的准备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为背景,在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四)开展“轻快家教”的重要性

开展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轻快家教”,非常重要,十分必须。

1、对社会的意义: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形不成教育的合力,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学校教育的理想与挑战,思考家庭教育与民族未来的关系,再看看今天学生的现状,学校单方面已无力应对,必须寻求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种努力的目的不仅在于学校能够生存、发展下去,而且更直接地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因此,来自家庭、社会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2、对学校的意义:学校的每个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但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需要配合默契,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家庭、社会教育也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和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才能不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且也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隔阂,学校不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学校和家庭都不知道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和动态,社会也不负责青少年在社会的表现,这样三方面相互隔绝,就不能很好地沟通,就不能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优缺点,就不能对青少年的缺点和错误对症下药,结果是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培养。

3、对家庭的意义:如果家长不参与、不配合学校的管理,那么,学校的班主任凭一己之力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家庭跟学校对着干,那么,学校、班主任、老师可能只好对学生敬而远之、听之任之。如果社会特别是媒体总是指责学校、班主任、教师中的极个别败坏行为,结果只能误导家庭、社会对学校、班主任、教师的理解,以偏概全,进而伤害学校、班主任、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并进而伤害家庭、学生、社会。

(五)“三位一体”存在的问题

由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一体化教育,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迫切,但现实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反证了开展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轻快家教”的紧迫、必要、重要!

1、观念不先进。目前,人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建构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一体化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此外,从学校和家庭、社会三方面来看,社会表现得积极主动,希望得到学校、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也努力为在校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学校则比较保守,视自己为相对独立的机构,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并提高成绩以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愿与社会、家庭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表现为学校的场地不愿向社更多开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活动、教育主体等都不愿意被家庭、社会“干扰”。

这一方面反映出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没有深刻理解大教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表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操纵着学校教育。这些从反面证明,开展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轻快家教”,非常紧迫,极其重要,十分必要。

2、政策制度上缺少保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除了依靠三方的观念更新、自身努力外,还要有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政府要积极支持、大胆鼓励社会团体倡导主办“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人民政府更应该秉承“改革开放窗口”“敢为天下先”的传统,积极鼓励并真心扶持开展“轻快家教”。

三、开展“轻快家教”的优势和条件(可行性)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立“轻快家教”,发展教育事业,不仅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整体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非政府性组织、普通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社会、个人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都有助于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轻快家教”的建立。

“轻快家教”的开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趋于成熟的条件。

(一)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机遇。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或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这些要求。因此,需要社会教育事业促进会来协调教育改革出现的新的关系,满足教育新的需要。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教育”的目标模式,将原来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责,还给社会,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之间建立“轻快家教”,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管理有效运行。

当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管理的方式在不断地调整,这为建立“轻快家教”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促进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创造了条件。

(二)放眼看全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促进会都呈现出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趋势,这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前,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如何衡量教育的质量效益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再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会显得日益重要。因而在加强对教育质量的支持和监督中,就需要一种比较客观、公正,并且能够较好地处理好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社会教育的客观公正性,与政府的教育责任四者之间关系的机构。

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事业促进会活动的开展,统计学、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纷纷引入教育事业促进会,计算机手段在教育事业中的广泛应用,大数据理论和方法的日趋成熟,使出现了一批教育研究机构,并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教育专业工作者队伍。

由于这几方面的推动力,世界、全国和各省市教育事业促进会,日益呈现出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的趋势,这同时也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党和国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条件和法律优势。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标准。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明确提出: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也对教育事业促进会作出明确规定和积极鼓励。

新世纪十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和鼓励教育事业促进会的开展。所有这些政策法规共同构筑了新时期“轻快家教”的开展与发展的政策与法律环境。

(四)我国和各省市教育事业促进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诸如省市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市区先进学校等教育促进活动。这对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等,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每个家庭、各个社会单位,都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使教育成为三大民生工程之首,排在住房、医疗之前。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教育事业促进活动,差不多都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组织进行的,很大程度上还带着过去集权性的痕迹。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促进活动的体制已开始暴露出它的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仍会引起政事不分而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难以推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随着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办学活动的多样化趋势,这种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单一性促进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要求。

因此,开展“轻快家教”,已是势在必行。

(五)其他省市教育事业促进会的成功经验,为“轻快家教”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会、江苏省教育事业促进会、上海市教育事业促进会等教育事业促进会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思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教育事业促进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教育工作就有了基础,各处室也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加强教育行政工作,同时,也给了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也给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渠道、路线。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轻快家教”的开展,使政府的重要决策有了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基础,也为政府对学校进行“软干预”提供了科学手段,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新型政府调控体系。

3、有利于加强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教育管理民主化。“轻快家教”不仅可以在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起到“缓冲器”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专家的参与,将学校办学和教育质量置于家庭、社会的监控之下,有力地促进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轨道上有效运行。

4、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制度建设,促进教育管理法制化。“轻快家教”的开展,奠定了教育事业促进会经常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使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化成为可能。

上一篇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